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把眼皮跳放在心上,有些人可能已經持續跳了一年,但直到出現了嘴角抽動才去看醫生。
俗話說的眼皮跳,相信多數人經歷過,多和休息不佳、精神緊張有關,短期內可以自動消失。但如果持續時間長、幅度大的“眼皮跳”,甚至發展為臉部肌肉抽搐,此時應該引起重視,一般來說,可能是面部神經問題了,其中尤以面肌痙攣多見。
面肌痙攣屬于神經系統疾病,肌肉抽動本身并無生命危險。但該疾病給患者帶來的心理影響卻是巨大的,比如,許多患者在見陌生人的時候就不由自主的抽動,因此產生自卑、憂郁、焦慮的情緒,從而嚴重影響正常工作生活。
絕大多數面肌痙攣患者,典型的表現就是自眼角逐漸發展到口角的半邊面部抽搐,以精神緊張、激動或勞累后明顯。嚴重的病例甚至導致持續性的肌肉痙攣,導致睜眼困難,或面容改變。肌肉抽搐是無痛性的,且在發作間期,患者并無異常。疾病發展過程一般較長,常在一年甚至數年以上。
原發性面肌痙攣發病率約為十萬分之一,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年齡多數集中在40歲以上。人體的神經和血管各司其職相安無事,但隨著人的生長、老化,血管也在慢慢發生變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好像也松懈變長了,慢慢變得彎彎曲曲。彎曲了的血管有時候會不小心碰到周圍的神經,隨著心跳每搏動一次,這根血管就對神經產生一次壓迫。
天長日久之后,神經表層的髓鞘就被局部磨損了,就好像電線用久了,外面的那層塑料皮被磨掉了一樣,如果電線的塑料皮沒了,絕緣性變差了,就可能跟它周圍的電線發生短路,神經也類似。
如果面神經“短路”了,局部神經的電傳導就發生了改變,面肌活動就會增強,我們就出現了眼皮跳,甚至是整個半張臉都在抽動。
疾病的治療講究治本。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顱內血管,尤其是動脈血管對面神經根部的長期壓迫,造成局部神經脫髓鞘或/和面神經核團興奮性增加,是導致面肌痙攣的發病的根部原因。因此,采用外科手術將責任血管從面神經根部移開,是面肌痙攣治療的最根本手段。
該手術被稱為“顯微血管減壓術”在顯微鏡的引導下快速定位病灶部位,準確隔離責任血管和神經,并用醫用墊棉隔離,保護神經不再受到壓迫,從而解除病痛,達到治療面肌痙攣的目的。
溫馨提醒:在平時的生活中如果大家短暫地眼皮跳就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當然眼皮持續跳,千萬不要忽視,當心面肌痙攣,及時到正規醫院檢查確診治療,及早治療,及早康復。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