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營養補充劑不是藥。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關于營養素補充劑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關于營養補充劑的定義:“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產品,列入營養素補充劑進行管理;以膳食纖維、蛋白質或氨基酸等營養素為原料的產品,符合普通食品要求的,按普通食品進行管理;具有保健功能的,按保健食品有關規定管理。” [1]
在199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營養補充劑健康及教育法案》(Dietary Supplement Health and Education Act, DSHEA)。DSHEA把營養補充劑歸類為食品,不像藥物那樣需要經過嚴格審核才可以上市。根據這個法律的規定,產品安全制造商自行負責, 這意味著在上市之前產品不需要經過FDA批準。制造商只需要提供部分的營養劑有效的證據,就可以申請自己的健康聲明。他們只需從大量的相關研究中找出一兩篇有效的研究,而選擇性忽略其他無效或甚至有害的研究。為了免責,他們只要在產品的一個不起眼的地方用小字標注:“此聲明沒有經過 FDA 審評。此產品不能診斷、治療、治愈或預防任何疾病。”美國的營養劑市場,也從那時候的 100 億,飛漲到 300 多億美元。[2]
目前,營養補充劑研究中有強證據支持而得出有共識的結論的報告少之又少。過去幾年科學研究發現雖然人們廣泛服用營養補充劑及功能食品,許多慢性疾病例如肥胖、糖尿病、癌癥、心血管疾病和精神疾病的流行卻不降反升,因而對營養補充劑的功效提出質疑[3]。
許多綜合性分析研究也指出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使用營養補充劑對預防和治療癌癥、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有顯著效果。例如:2012年Riccionic等人綜合分析幾個大型隨機控制的人體試驗結果,沒法確認服用維他命C及E可以預防心血管阻塞[4]。Bjelakovic等人則發現抗氧化補充劑對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沒有幫助,服用β–胡蘿卜素、維生素E或高劑量的維他命A,甚至會造成病人死亡率的增加[5,6]。
我們不否定營養補充劑里的營養素對身體有益處,但是慢性病的形成多與生活環境和習慣有密切關系,若不重視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僅靠營養補充劑的作用并不能解決根本上的問題。因此,現在國際上營養學家公認的是首先以平衡膳食為基礎,再根據自身需要,按照合理劑量服用營養補充劑,以保證營養預防因營養缺乏而引起的健康問題。而飲食合理的健康人群根本不需要每天服用營養補充品。營養均衡的飲食才是王道。
特殊人群或一些病人由于營養吸收率或利用率低,正常的飲食攝入很難滿足其需求,所以對于他們來說,營養補充劑能發揮一定的作用。對號入座,看看你屬于以下人群嗎? [1,7]
1. 經血量多或貧血的女性
可能需要補充鐵劑來彌補血液中流失的鐵
2. 孕期或哺乳期女性
一些營養素的需求量增加,尤其是葉酸和鐵;如果含鈣食物攝入不豐富,也要補鈣
3. 計劃懷孕的女性
每天除了從食物中吸收葉酸外,還要額外補充葉酸制劑,以預防嬰兒神經管畸形
4. 更年期女性
為了減少骨骼中鈣的流失,除了食用含鈣豐富的食物,還可以適量服用鈣和維生素D補充劑
5. 節食減肥的人
節食會導致食物中某些營養素攝入不足,建議服用復合維生素及礦物質補充品
6. 新生兒
在生長發育快速階段,維生素 D常常不足,尤其是純母乳喂養的嬰兒,需要補充維生素D
7. 素食者
如果日常飲食中幾乎不攝入奶制品及動物食品,容易導致鈣、鐵、維生素B12和維生素D的攝入不足,需要額外補充這些營養素
8. 老年人和很少在戶外曬太陽的成人
可能需要維生素 D 補充劑
9. 有營養吸收不良問題的人
有些人存在的健康問題,如消化道或肝臟疾病會影響食欲或者影響營養素的吸收、利用及排出;而服用一些藥物如抗酸劑、抗生素、緩瀉劑和利尿劑會干擾營養素的吸收
常見的副作用有三大類。第一類是服用劑量過高而損傷了身體。不管什么營養素,人體的需要范圍都有上限(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 UL),有的范圍較寬,不易超過安全范圍,但有的范圍較窄,導致人們有可能補充過量。比如,脂溶性維生素A、D、E、K易囤積體內,服用過量容易造成中毒或其它不良反應。如果過量服用維生素D可能導致腎損傷并減少骨密度 [成人每天攝入維生素D安全上限中國2000 IU (中國營養學會), 美國4000 IU(Institute of Medicine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8] 。水溶性維生素B群及C,由于較易隨著尿液排出,相對安全,但服用劑量過大仍可能會造成腎臟負擔,或造成結石的情況 [9] 。
第二類副作用是大量服用某種營養素補充劑可能會影響身體對其他營養素的吸收。
比如大量補鈣會抑制鐵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過量補鋅會減少高密度脂蛋白,并破壞免疫系統,減少銅含量等[7]。大量補充葉酸會可能會掩蓋住維生素B12缺乏的事實,使缺乏B12的人不能被及時診斷出來 [10]。
第三類副作用是營養補充劑可能會跟藥物分子相互作用,影響藥效。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維生素K降低薄血藥法華林(Waffrin)的藥效,因為兩者的作用正相反。所以,長期服藥的慢性病患者在服用營養補充劑前應先咨詢醫生。
正確對待營養補充品最關鍵謹記以下幾點:
1.營養補充劑不是解決健康問題的捷徑。營養補充劑是健康飲食的補充,而不是替代。
2.大劑量、長時間服用營養補充劑,或與藥物混用都可能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3.在服用之前,最好向醫生咨詢,尤其是已經在服藥的病患。
4.認真閱讀說明書或標簽上的指示,不要超過建議劑量。
5.注意有效期。
6.不要盲目相信廣告,別人的建議。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