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人類胚胎開始形成到生命結束,營養無時無刻不滋養著人的生命——營養是生命的源泉。
然而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調查報告顯示,中國人群中營養失衡、營養不良、微量營養素缺乏狀況相當普遍,而人體70%的慢性疾病包括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癥、肥胖癥、亞健康等都與營養成分攝入不平衡有關[1]。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指出:2012年全國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高血壓患病率為25.2%,糖尿病患病率為9.7%;全國居民慢性病的死亡率為10萬分之533,占總死亡人數的86.6%。
這些驚人的數字再次讓三個關鍵詞:營養、慢病、預防成為關注的焦點;探尋營養、生活方式和健康之間的關系也成為了公共衛生的重中之重。
缺一不可:營養是健康的基石
營養原義為“謀求養生”,是指人體攝取、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營養物質以滿足機體生理需要的過程。
營養素(nutrient)是指食物中可給人體提供能量、機體構成成分和組織修復以及生理調節功能的物質。目前,已知有40~45種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其中,人體每天必須攝入的七大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水和膳食纖維,它們是人體維持正常生命運轉的物質基礎,缺一不可。
自古以來,人類通過營養維持生命、保證生長發育,增進健康和完成各種活動,從胎兒開始直至死亡都離不開營養,人類體質的優劣與營養狀況有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說,營養是維持人體生命的先決條件,是保證身心健康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體康復的重要條件。
總之,人類的生、老、病、死都與營養息息相關。營養雖不是萬能的,但沒有營養是萬萬不能的。
密不可分: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揭示營養與健康的關系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大量營養成分(即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相對攝入量)對健康的影響一直存在爭議。盡管關于限制大量營養成分對體重和健康的長期影響缺乏可靠的經驗證據,但近年來飲食建議已經從低脂肪轉向低糖,最近還開始建議采用低動物蛋白飲食。
先前的研究發現,飲食結構是可遺傳的[2-4],并且可能與健康和生活方式共享遺傳成分[5]。基于飲食組成是一個基因復雜的表型,需要大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樣本量來證明這些的發現。于是,一項發表于《Molecular Psychiatry》的研究,納入23.5萬多名歐洲血統的人群,基于三大營養素: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糖的攝入,以及機體體征特點,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大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6]。
在研究期間共估計了飲食組成表型和19個預選的相關醫學和生活方式表型之間的遺傳相關性,發現不同營養素攝入與特定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顯著相關,并且脂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糖的攝入均對機體特點、相關慢性疾病等有正向或者反向相關性。
蛋白質的相對攝入與不良健康狀況關系最密切,與肥胖、2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遺傳呈正相關,且在代謝功能障礙中起作用;
相反,碳水化合物和糖的相對攝入量與腰圍、腰臀比以及社區貧困呈負相關,與體育鍛煉呈正相關;
而脂肪的相對攝入與不良健康狀況沒有一致的遺傳相關性,但與受教育程度呈負相關。
總的來說,研究結果表明,每種宏量營養素的相對攝入量都有一個獨特的遺傳結構,并且遺傳相關性的模式可能對機體特點、相關慢性疾病等均有影響。由此可見,膳食結構、營養均衡對健康的重要性。
身體健康:均衡營養是關鍵
飲食與健康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合理的飲食、充足的營養,能提高一代人的健康水平,預防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延長壽命,提高民族素質。而不合理的飲食,營養過度或不足,都會給健康帶來不同程度的危害。
也就是說,營養是把“雙刃劍”,多則“火上澆油”,少則“雪上加霜”,只有飲食健康,才能讓身體健康。在生活中要達到平衡膳食,可以參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推薦,除烹調油和調味品外,建議平均每天攝入的食物達12種以上,每周25種以上;同時,每天的膳食應包含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魚蛋奶等動物性食物類、大豆堅果類及油脂類這五大類食物。
而在均衡營養之外,適度運動也至關重要!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
下一篇: 歐洲接骨木莓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