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栽培大豆已經有5000年的歷史。作為最早研發、生產豆制品的國家,幾千年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各種豆類創造了許多影響深遠且廣為流傳的豆制品,豆腐便是其中之一。
早在古時,豆腐就極具盛名,是我國的國粹。據傳,豆腐是我國煉丹家、淮南王劉安發明的綠色健康食品,時至今日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發展至今,豆腐已成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豆制品,深受我國人民、周邊各國及世界人民的喜愛,并享有“植物肉”的美稱。
近日,一項發表在《循環(Circulation)》雜志上的新研究為豆腐愛好者帶來了福音:常吃豆腐等富含異黃酮的食物,或可降低冠心病風險。
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攀升,冠心病死亡率高居不下
隨著人口老齡化、生活方式(工作節奏加快、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的改變,心血管疾病已逐漸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顯示,我國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處于上升階段,患病人數高達2.9億,即每5個人中就有1個心血管疾病患者。而在患病人群中,腦卒中患者約有1300萬,冠心病患者約有1100萬,且每年由于冠心病導致的死亡約占心臟疾病患者死亡總數的80%。
由此可見,作為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冠心病死亡人數遠高于其他心血管疾病。在世界范圍內,冠心病死亡率排在第二位,而在我國冠心病死亡率則更高。根據《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2017)》顯示,2016年中國城市和農村居民冠心病死亡率持續保持上升趨勢,農村地區冠心病死亡率上升趨勢明顯,到2015年已略高于城市水平,且男性冠心病死亡率高于女性。
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是指供應心臟營養的血管(冠狀動脈)被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或血栓)阻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引起的心臟病。雖然冠心病多見于中老年人,但近年來也有著年輕化的趨勢。
因此,防治冠心病至關重要。先前的研究表明,豆制品的攝入對于預防冠心病有益,但由于之后各項相關研究得出的結論并不一致,導致其一直處于爭議狀態。2020年3月23日,發表在《Circulation》雜志的最新研究表明,多攝入富含異黃酮的大豆制品(如豆腐)能夠減輕罹患冠心病的風險[1]。
Circulation:多吃豆腐或可降低冠心病風險
這項研究納入了來自護士健康研究(NHS)中的74,241名30~55歲的女性,NHSII中的94,233名25~42歲的女性和健康專業人員隨訪研究(HPFS)中的42,226名40~75歲的男性,參與者在基線時均無心血管病和癌癥。此外,參與者的生活方式、飲食情況和病史信息每2~4年通過問卷調查收集一次,以評估異黃酮和大豆食品的攝入量與冠心病風險的關系。
在研究人員隨訪期間,共發生了8359例冠心病事件(致死性冠心病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其中,NHS有 3508例、NHSII有665例、HPFS有4186例。經多變量調整分析后,發現異黃酮的攝入與冠心病風險成反比,其中,異黃酮攝入量最多的一組,冠心病風險下降了13%(HR=0.87;95%CI:0.81-0.94;P=0.008)。
與此同時,豆腐攝入量與冠心病風險也呈負相關。與每個月不吃豆腐的人相比,每月食用豆腐≥1次的參與者發生冠心病的風險降低12%(HR=0.88;95%CI:0.69-1.11;P=0.41),每周食用豆腐≥1次的參與者發生冠心病的風險降低了18%(HR=0.82;95%CI:0.70-0.95;P=0.005)。但是,豆奶的攝入卻與冠心病風險無顯著關系。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還發現,與男性相比,食用豆腐與冠心病風險之間的關系在女性群體中,尤其是在絕經前的年輕女性和未使用激素的絕經后女性中更加明顯,具體為:每周吃豆腐超過150g與冠心病發病風險下降50%有關(來自NHSII研究的數據)。
結果顯示,在這3個隨訪超過20萬人的美國男性和女性的前瞻性隊列中,異黃酮攝入量越高,患冠心病的風險就越低。而豆腐的食用量也與冠心病的風險顯著負相關。在女性中,絕經前的年輕女性和未使用激素治療的絕經后女性,豆腐與冠心病的負相關性更明顯。
雖然,這項新的研究證實富含異黃酮的食物(如豆腐)或可以降低冠心病風險,但并未證實二者間的因果關系,未來仍需要有力證據來進一步證實。研究人員Qi Sun也表示,“從任何層面來說,我們都不認為豆腐是一種‘神奇的食品’,飲食的整體健康才是關鍵。而豆腐作為一種健康的食品,可以將其作為預防冠心病的健康素食的一部分。”
其實,冠心病的發作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經過日積月累而形成的,與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改變有著很大的關系。因此,想要預防和穩定冠心病,就要從生活小細節開始做起,多加運動、戒煙少酒、注意飲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等都至關重要。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