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最早在跑馬拉松、騎自行車等高強度的有氧運動中很流行;后來又火爆健身圈,很多健美者在健美比賽前,都用這個飲食法來減脂脫水長肌肉。
之前也有朋友留言,讓我講講這個飲食法,問我像咱們普通人,能不能采用這個方法減肥,這篇文章就來系統講講吧。
一、什么是碳水循環飲食?
碳水循環飲食是指根據減肥或增肌需求,根據運動量大小,根據比賽時間等情況,在一段時間內,循環攝入高水平、低水平碳水化合物的一種吃法。[1]
最流行的便是根據鍛煉強度來調整碳水攝入,比如周一高強度鍛煉就多吃碳水,周二中強度鍛煉時就適量吃碳水,周三不鍛煉時就嚴格控碳水。
這樣設計有啥道理呢?
鍛煉時能量消耗增加,這個能量的主要來源是碳水分解后的葡萄糖,如果碳水吃不夠,身體會分解脂肪供能,也會將蛋白分解成氨基酸再轉化成葡萄糖供能。 如果你在減肥,身體分解脂肪正是咱們期待的;可是分解蛋白就不好了,這是因為肌肉的主要構成是蛋白,蛋白少了皮膚就容易松垮;另外肌肉消耗的能量占到基礎代謝的大頭,肌肉流失了也會降低基礎代謝,不利于減肥,所以鍛煉時保證充足的碳水很重要。
可是如果不運動,碳水攝入還太多,它就會轉化成脂肪堆積起來。因此「鍛煉時增加碳水以減少肌肉流失,不鍛煉時減少碳水攝入以減少脂肪堆積」就是碳水循環飲食的核心原理。
二、碳水循環飲食減肥效果如何?
無論是飲食中的碳水,還是飲食中的脂肪、蛋白,它們都能在體內轉化成脂肪堆積起來,所以只要它們中的一個或多個攝入得多,導致總能量攝入超過總能量消耗,就肯定減不了肥。
所以無論是鍛煉日還是休息日,控制好總能量攝入才是減肥的關鍵。
另外需要了解下面這2個點。
1、低碳飲食時,可能會流失肌肉,所以減掉的體重中有一部分蛋白和水。
2、從長期的減肥效果來看,雖然低碳飲食略比低脂飲食減得多,但是差異很小,在臨床上并沒有顯著意義。[2]而碳水循環飲食一般蛋白攝入相對固定,所以高碳水時就意味著低脂肪,低碳水時就意味著高脂肪,中等碳水就意味著中等脂肪。
也就是說碳水循環飲食其實是一種有時低碳低脂,有時中碳中脂的飲食方式,這種減肥方式是否比單純的低碳或單純的低脂效果更好,還沒有研究。
三、碳水循環飲食安全嗎?
關于碳水循環飲食的長期研究很少,短期來看是安全的。不過碳水突然減少以及到嚴格控制碳水時,可能會有疲勞、便秘、頭疼等副作用。[3]
另外,這種有時嚴格控碳的飲食還是比較極端的,所以有些特殊生理狀態的人群,最好還是別嘗試,比如:
孕婦 哺乳期女性 體重過輕者 容易低血糖者 高血糖和糖尿病人 厭食或暴食者
四、如何執行碳水循環飲食?
碳水的量具體是多少才屬于高碳、中碳和低碳呢?
2019年發表在《腫瘤代謝與營養電子雜志》上的文獻[4]是這樣界定的,如圖。
對于基本沒啥活動量的白領女性,我們一般建議每天攝入1500千卡來減肥。
通過計算可知:
高碳飲食:碳水攝入量>168.75克 中碳飲食:碳水攝入量在97.5~168.75克之間 低碳飲食:碳水攝入量在37.5~97.5克之間
那蛋白和脂肪的攝入定在多少合適呢?
我們可以把蛋白固定在能量的20%,這個蛋白供能比在可接受范圍內[5],同時又屬于高蛋白的范圍,有利于增強飽腹感,同時還有研究顯示,更利于降低腹部脂肪。[6]
中碳水飲食時如果吃100克碳水,大概相當于
1小碗米飯(130克) + 一片全麥面包(35克) + 1小根帶棒心的玉米(200克) + 25克燕麥片
如果碳水僅僅是來源于主食,那按照上面這樣加加減減很好控制,遺憾的是水果、蔬菜、奶中也含碳水,另外整體飲食還得考慮蛋白的量、脂肪的量和總能量,像蛋白來源也不只是肉蛋奶,主食也是蛋白的重要來源,脂肪的量除了食物本身中的脂肪還要考慮烹調油,所以如果沒有專業營養師配餐,普通大眾根本算不明白。
就算專業營養師給了量化的食譜,咱們執行時也還得嚴格稱量著做飯和吃飯才行,這其實也超級麻煩。
所以嚴格的碳水循環的飲食還是比較難執行。
谷老師看到網上有一些碳水循環的食譜分享,乍一看帶量可能覺得挺專業,可是細看就發現其實挺粗糙。
比如下面這個截圖的食譜,全麥面包兩片并沒有提具體多少克,另外午晚餐都沒有烹調油的用量,油的用量多少肯定是會影響碳水供能比的,那么按照這個食譜吃,就未必是碳水循環吃法。
另外很多人如果只是調整主食的量,蔬菜、肉蛋奶豆、烹調油的量都不調整的話,很可能也不是碳水循環飲食。
小結一下:
既然關于這種飲食法對減肥是否更有效還沒研究,咱們自己琢磨著吃,或者按照網上的食譜吃,也不一定吃的就是碳水循環吃法,那還不如不找這個麻煩,就在平時飲食基礎上,稍微少吃幾口,讓自己每天有輕微的饑餓感,然后再活動幾步,如此攝入的能量低于消耗能量,肯定能減肥啊。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
上一篇: 經常運動好處多,但冬季運動要當心!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