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腎臟病已經成為繼心臟病、糖尿病、腫瘤之后又一嚴重威脅人民身體健康的全球性疾病,與心血管疾病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與普通人群相比,心血管疾病在慢性腎臟病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患病率與較差的預后,并且隨著腎功能的惡化,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也會增加。
目前的研究認為慢性腎臟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腎小球率過濾降低和蛋白尿均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按照腎小球濾過率(GFR)的不同,美國腎臟基金會專家組將CKD分為了5個時期:
•一期腎功能正常,有微量蛋白尿,GFR≥90ml/min;
•二期腎功能輕度下降,偶爾出現夜尿或血尿、蛋白尿或水腫等輕微癥狀;
•三期為中度CKD,GFR介于30-59ml/min;
•四期腎功能重度下降,GFR介于15-29ml/min;
•五期即終末期腎病(ESRD),癥狀復雜,毒素侵犯至各個臟器,GFR<15ml/min。此時患者已無法自行排除代謝體內廢物及水分,出現少尿或無尿、下肢水腫、惡心、嘔吐等癥狀。
雙向關系:腸道微生物與腎臟疾病
人類的腸道中含有超過100萬億個微生物,它們影響著宿主的營養、代謝、生理和免疫功能[1]。腸道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古生菌、原生動物和病毒等,主要以細菌為主[2]。多項研究表明,慢性腎臟病(CKD)患者腸道菌群的種類和數量都較健康人群發生了變化,表現為致病菌的增多或腸道代謝產物的蓄積,進而影響疾病的進程和預后[3、4]。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CKD到了5期發展為終末期腎病(ESRD),在早期時無明顯不適,但隨著腎功能的進行性下降,毒素在體內進一步蓄積,可引起尿毒癥的各種癥狀。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1990-2017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域慢性腎臟疾病負擔:2017年全球疾病負擔系統分析》的研究表明,在1980-2009年,美國ESRD流行率增加了近600%,從290/百萬增至1738/百萬;發病率自1980年的80/百萬逐步增至2001年的350/百萬,我國ESRD患病人數約為237.3/百萬。
目前,全世界對于ESRD患者的治療只有腎透析或腎臟移植兩種方式。其中腎透析治療主要包括兩種——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血液透析表示存在血管通路,例如動靜脈瘺/移植物或靜脈導管,而腹膜透析表示存在長期的腹膜導管和含有微生物營養素的腹膜透析液不斷流入,這些都可能進一步影響人類腸道菌群的組成及功能[5]。
菊粉型果聚糖抑制腹膜透析患者的腸道菌群產生的吲哚
硫酸吲哚酚(indoxyl sulfate,IS)與硫酸對甲酚(p-cresyl sulfate,PCS)是腸道食物蛋白來源的蛋白質結合類尿毒癥毒素,是終末期腎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腸道菌群代謝產生的吲哚及對甲酚是兩者的前體。針對腎臟疾病中的菌群紊亂,使用微生態制劑增加有益菌可以對CKD起到防治作用。
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應晨江團隊與左學志團隊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報道了腹膜透析患者攝入菊粉型果聚糖可能減少糞便中的腸道菌群代謝產生的吲哚[6]。
研究納入15名(18-65歲)接受超過3個月的腹膜透析的患者(無糖尿病且未使用抗生素)進行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交叉試驗,攝入菊粉型果聚糖或安慰劑,干預持續12周,中間間隔12個月的洗脫期。在益生元、洗脫和安慰劑干預期間在,每天的營養攝入(包括蛋白質、色氨酸和酪氨酸)是均衡的。
結果顯示,相比于攝入安慰劑,攝入菊粉型果聚糖未能顯著改變糞便吲哚、糞便對甲酚、血清硫酸吲哚酚(IS)、血清硫酸對甲酚(pCS)、對IS及pCS的透析清除;但是,有一種趨向于按時間治療的趨勢,攝入安慰劑期間,糞便吲哚濃度隨時間有升高趨勢,而攝入菊粉型果聚糖期間,糞便吲哚有降低趨勢,兩種干預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菊粉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果聚糖,是植物體內一種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儲備形式。新的研究已經證明,菊粉果聚糖能夠通過調節腸道菌群,在抑制有害菌的同時減少有害代謝產物的產生,如氨、吲哚、對甲酚等。如今,菊粉型果聚糖(包括菊粉、低聚果糖和多聚果糖)作為水溶性膳食纖維和益生元物質已被廣泛應用在食品工業中。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