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離民航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生楊文遇害,已經11天了。事件熱度會逐漸消退,但我們對暴力傷醫的反思不能停息。
1、暴力傷醫多發生在三甲醫院
“滿懷熱血走上行醫道路,最后卻喪命于信仰之下 。”近年頻發的暴力傷醫事件,寒了不少醫護人員的心。
2016年以來,較為典型的42起暴力傷醫事件中,共致約60名醫護人員受傷或死亡。
據中國醫院協會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我國每所醫院平均每年發生的暴力傷醫事件高達27次。其中,三甲醫院的事件發生率明顯更高。
△近年部分暴力傷醫事件匯總
為什么是三甲醫院?當人們如潮水般涌向匯集了優質醫療資源的三甲醫院,在掛號、繳費、看診、檢查各個環節排長隊。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被耗費的,除了時間還有耐性,以及對醫護團隊的信任。
患者將解除病癥風險及困擾的希望寄托于醫院,事實上疾病治療有時候并不等同于治愈。而一旦醫患溝通出現錯誤,面對高額醫療賬單,甚至是其他一個細微的誘因,都有可能讓原本積壓在生活壓力之下的不穩定情緒,一經失控,激化成暴力傷醫行為。
△醫患關系本應是平等和互相信任
2、將來誰來給我們看病?
暴力行為若不遏制,以后我們或將無醫可醫。
救死扶傷的醫務人員,本應該受到理解、信賴和尊重,而不是遭受誤解、屈辱,過勞和暴力傷害。在這種負面反饋的影響下,醫務人員的從業積極性必然會打折扣。
2018年1月發布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中顯示,45%的醫生不愿意子女從醫。而2018年醫學界發起的一項調研表明,中國醫生執業滿意度指數僅有5.08。
△圖片來源見水印
導致這種局面,主要因為3個方面:薪酬收入不高,工作強度大,醫患關系緊張。
以三甲醫院為例。資深醫生肩負醫、教、研多職,工作時間也幾乎可以說是996(早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且一周工作6天)了。而急診、住院部需要24小時有人員在崗,三班倒更是常見。
和工作強度大,有時還要承受醫鬧帶來的身心壓力相對應的,是薪酬收入不對等。有數據調研顯示,54.4%的醫生認為自己的成就與付出不匹配,46.4的醫生對未來沒有信心。
長此以往,損耗的不只是醫生的權益和信心。最終無醫可醫這枚苦果,還是得由我們自己吞下。
△2016年,安徽一名醫生連續工作12小時,累到虛脫,喝葡萄糖補充體力(圖片來源見水印)
3、杜絕暴力傷醫,我們能做哪些?
醫生守護生命,我們守護醫生。
當醫務人員受到暴力傷害后,我們能做些什么?以及更重要的是,如何預防暴力傷醫?
暴力傷醫不是中國特色。2016-2017年,英國平均每天有200多起針對醫務人員的暴力攻擊。
對此,英國相關部門明確規定,醫務人員有權驅趕鬧事人員。衛生大臣還發聲要求院方力挺醫護人員——醫院領導必須給予醫護人員足夠的支持,幫助他們遠離暴力傷害。
△2019年10月,英國政府引入國民健康保險制度減少暴力策略,要求醫療機構加強應對暴力事件的預警訓練(圖片來源于中國新聞網)
或許可以稍感安慰的是,在經歷楊文醫生遇害事件之后,中國內地在2019年12月28日上午制定了基本的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并將于2020年6月1日實施,正式將預防醫鬧納入法律監管范圍。
預防暴力傷醫,除了依靠法治監管,醫院方面也應該采取措施來保障員工安全,包括在醫院設計中提高暴力風險防范能力。
比如,護士站可以采取封閉型設計,用門開啟進入實現人員出入控制,并設置一鍵報警按鈕。而沖突多發的急診室,也應采取封閉型設計,非醫護人員不能隨意進入。
另外,還要重視逃生門及通道設計。位于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家綜合性醫院,就為診室設計了兩個出入口,其中醫護人員通道和工作站相連。如果診室有突發事件,一門之隔的工作站可以隨時響應。
△診室的醫生位采取了避免背對患者的設計,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
此外,在行政管理層面,醫院也應當加強人防、物防、技防建設,包括建立突發事項應急處置預案,并進行日常培訓和演練;形成警院共建,增加對打擊醫鬧的宣教力度;設立安全警報系統,醫院大門安裝金屬探測器;加強院內視頻監控覆蓋,特別是接待處、急診室、病房、診室及醫生辦公室等暴力行為高發區域。
天使原應歸桑梓,人間但求無蹉跎。一名患者家屬為楊文醫生寫的這句悼詞,既是撫慰,也是鞭策:拒絕暴力傷醫,將尊嚴和價值歸還給醫務人員。說到底,保護醫務人員的安全,其實就是守護我們自身的健康和生命。
△楊文醫生遇害后,一名患者家屬為其寫的悼詞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