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患者在門診和我訴苦:“我每天都覺得小便憋不住,總要跑廁所,一天十幾二十次的,有時來不及甚至會尿在褲子上,每天什么事都做不了,要瘋了!”你知道嗎?四十歲以上人群中每五個人就有一個可能有這個難言之隱,尤其是中老年女性朋友們!
尿失禁是個普遍現象嗎
尿失禁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在全國約有1億人受尿頻尿急困擾,并且她們往往比我們想象中更加年輕。歐洲一項針對29500名女性的研究顯示,在平均年齡大約45歲左右的女性中,約35%的人都有漏尿的現象,這意味著,10個女性中就約有4個人受到尿失禁的困擾。不夸張地說,尿失禁就在我們身邊。很可能我們身邊的親戚朋友中就有尿失禁的情況,卻被忽視了。
尿失禁可表現為多種癥狀
以下2種類型較為常見:
壓力性尿失禁:該類患者會在大笑、咳嗽、打噴嚏或做任何對腹部造成壓力的事情時發生尿液的漏出。多見于女性,尤其是中老年已生育的婦女。
急迫性尿失禁:該類患者經常伴有尿急的癥狀,當有強烈的尿意時,還未到達廁所尿液就不自主地流出,或聽到流水聲包括喝少量的液體也會導致尿液不受控制地流出。患者常伴有夜尿增多,每晚需要起床排尿好幾次,嚴重影響睡眠質量。臨床上把這種癥狀稱為膀胱過度活動癥(OAB)。
尿失禁不僅讓人尷尬,更重要的是不及時就診,尿失禁程度加重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有的病人長期使用尿墊容易造成反復泌尿系統感染、陰道炎、結石,嚴重者還會影響腎臟功能。
盡管尿失禁發病率很高,但是得到合理治療的病人卻不多,主要原因是大多數女性對此認識不足,或羞于啟齒,不愿就醫;還有一些人病急亂投醫,甚至依靠所謂的偏方、秘方和保健品來“治療”,結果是得不償失。
那么壓力性尿失禁和膀胱過度活動癥(OAB)應該怎么治療呢?
輕度的壓力性尿失禁和膀胱過度活動癥都可以先嘗試行為和藥物等保守治療方式,如果保守治療失敗,壓力性尿失禁可以考慮“無張力尿道中段吊帶術”,而頑固性膀胱過度活動癥可以考慮骶神經調節(膀胱起搏器)、肉毒素注射等微創手術治療方式。
1.行為治療:
包括減肥,戒煙,減少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避免或減少腹壓增加的活動。治療便秘等慢性腹壓增高的疾病。養成良好的排尿習慣,同時盆底肌訓練可以有助于改善輕度的壓力性尿失禁及膀胱過度活動癥的臨床癥狀。
盆底肌訓練:可參照如下方法實施:持續收縮盆底肌(即縮肛運動)不少于3秒,松弛休息2-6秒,連續做15-30分鐘,每天重復3遍;或每天做150-200次縮肛運動。持續3個月或更長時間。應在訓練3個月后門診隨訪。盆底肌訓練可采用生物反饋方法,療效優于單純醫師口頭指導患者的盆底肌訓練。文獻報道,盆底肌訓練的短期有效率可達50%-75%。但盆底肌訓練存在依從性差、訓練技巧不易掌握的缺點。
2.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膀胱過度活動癥重要且基本的治療手段。一線藥物主要包括索利那新,托特羅定,米拉貝隆等。
如果已經嚴格按照醫囑進行了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3-4周作用仍然不好,那么患者可能需要考慮微創的手術治療方式。
3.手術治療
(1)無張力尿道中段吊帶術:
非手術治療作用不佳或無法長期有效堅持盆底肌訓練的患者可選擇手術治療,重度壓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可直接選擇手術治療。
目前經陰道無張力尿道中段懸吊帶術已逐漸取代了傳統的開放手術,具有損傷小、療效好、恢復快等優點,主要的方式有TVT,TVT-O,TOT等。相當于在已經薄弱的盆底肌肉中為尿道周圍提供一個堅實的支撐物,從而使尿道括約肌更好的發揮控尿的作用,使漏尿的現象能夠明顯好轉或消失。該微創手術成功率非常高,術后超過95%的患者壓力性尿失禁的癥狀均消失或明顯好轉。
(2)肉毒素注射
對于行為和藥物治療無效的頑固性膀胱過度活動癥的患者,可以考慮膀胱壁內肉毒素注射,肉毒素通過抑制乙酰膽堿釋放,起到松弛膀胱痙攣肌肉的作用,能夠有效緩解患者頑固性尿頻,尿急的癥狀。肉毒素能夠控制膀胱收縮4-6個月,個別人可能作用會延長到9個月,但是多數患者可能需要重復注射。
(3)骶神經調控(膀胱起搏器)
美國FDA推薦的骶神經調節(膀胱起搏器)的適應證包括:頑固性的尿頻尿急癥、急迫性尿失禁、非梗阻性尿潴留,所以骶神經調節對于一線治療失敗的頑固性膀胱過度活動癥患者作用非常好。全球目前已有超過30萬人植入,頑固性膀胱過度活動癥的成功治愈率超過80%。
骶神經調節分兩個階段,測試階段和植入永久起搏器階段。測試階段患者只需用很少的費用進行一個微創可逆的小手術,經過2周左右的觀察,如果癥狀改善超過50%,則可以進行永久起搏器植入。
在此醫生特別提醒!!!
有尿頻,尿急,尿失禁的癥狀一定要重視,
不用忍耐,找對醫生積極治療,
即可擺脫束縛,重享暢快人生!
來源:第一泌尿外科病房
外科門診
編輯:宣傳工作部:李桐堯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
上一篇: 癌癥晚期,是堅持治療還是放棄回家?腫瘤科醫生說了大實話!
下一篇: 這種疫苗兒童和成人都需要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