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成章。
說話看似很簡單,但是說話是如此平常以至于人們忽略了說話的重要性和人為什么會說話這個問題。
人為什么能說話?
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人們普遍認為,人能說話,原因在于舌頭。舌頭功能正常,人就能說話;舌頭出故障,說話就費勁。
大約在1770年,西方醫學研究者約翰·格斯納(Johann Gesner)指出,有些人說不出話是因為他們的腦子出了故障,而故障是腦部疾病導致的。
關于人能說話的事,法國醫生保羅·布羅卡(Paul Broca)作出了重要貢獻。1861年,有一位病人向布羅卡醫生求助。該病人能夠聽懂別人講話,但自己幾乎說不出話。患者離世后,布羅卡醫生對其遺體進行生理解剖,發現病人大腦左半球額葉上有一塊區域(即第三額葉回后部、靠近大腦外側裂處)存在明顯病變。1863年,布羅卡醫生在論文中用8個相似病例說明大腦左半球額葉上這塊區域出現病變會干擾患者的言語表達功能。隨著一些相似病例及大腦右半球受損的患者能夠說話等案例陸續出現,布羅卡醫生認為,人的言語表達功能受大腦單個半球控制,且多為左半球。該觀點得到了現代醫學試驗結果的支撐。
后來,布羅卡醫生所確定的對清晰地表達語言具有重要作用的腦區被稱為“Broca區”。Broca區的發現證明大腦功能可以進行解剖上的定位。人類腦科學研究從此步入正軌。
▲ 大腦(左側)示意圖
說話是一門藝術
通過研究失語癥,醫學研究者們又發現Wernicke區、角回、聽覺皮層等。原來,生活中看似普通的“說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除了需要大腦中職能不同的多個區域相互協作外,還牽涉到人體多個器官、肌肉、神經的共同合作,可謂“說句話而動全身”。說話真是一門復雜藝術。
小貼士
構音指說話者把說話意圖通過發聲發語變成聲音傳達給對方的過程。參與構音的各個末梢器官叫構音器官或發聲發語器官,包括鼻腔、軟腭、齒、唇、咽、食管、喉、聲帶、氣管、肺、橫膈膜等。胸廓和腹壁上的肌肉也要為構音作“貢獻”,肌肉運動的背后則是神經在進行調節,這些神經包括脊神經后支、肋間神經、膈神經、腰神經叢等。刺激神經進行調節的指令來自大腦,傳輸這些刺激指令的通道包括三叉神經運動支、舌咽神經、迷走神經等。
卒中失語癥
人的大腦若出現病變,例如卒中,大腦中神經組織的正常功能將受到損害,如果傷及Broca區或Wernicke區,就可能會產生失語癥。如果卒中患者能聽懂別人的話,自己卻說不出,可能是大腦中Broca區出了故障;若是患者能夠說出話,卻聽不懂別人的話,Broca區可能沒有問題,故障可能發生在大腦其它區域上......這些語言功能障礙在醫學上統稱為失語癥。
失語癥指人的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的受損或喪失,表現為聽、說、讀、寫或手勢等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功能障礙。(參見下表:)
注: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腦卒中失語癥患者的預后取決于病變的部位和范圍。完全性失語癥患者預后差,因為患者往往無法正確理解醫生的指令,這將拖累患者的語言康復進度。命名性、傳導性失語癥患者預后較佳。Broca及Wernicke失語癥患者的預后作用介于前述二者之間。
失語癥康復訓練方法包括:聽覺理解力訓練、發音器官訓練、構音訓練、單音刺激、復述訓練、組句訓練、朗讀及閱讀訓練、會話訓練、書寫訓練及計算訓練等。以卒中引發的Broca失語癥為例,可以參照下列方式開展康復訓練:
發音前準備工作:
指導患者鼓腮、抿嘴、吹蠟燭、吹氣球,反復進行,每天5次,每次10分鐘。指導患者盡量將舌往外伸,然后將舌向外上、外下、外左、外右運動,由慢到快,每天5-10次,每次5-10分鐘。如果軟腭缺乏活動,可以用吸管向一杯水里吹氣泡來刺激軟腭活動。
發音訓練:
先學喉音,如g,k音,后學唇音,如b,p音,再逐漸學舌音,如d,t音。先學說常用單字,逐步掌握常用字的正確發音。
應答訓練:
與患者進行簡短交流,一邊提問一邊引導其講話。對話時多用簡短、清楚的句子,讓患者可以回答“是”或“不是”,說話速度以緩慢為宜。
語言交流訓練:
針對語言表達困難的患者,可以將展現日常生活的圖片呈現給患者,如向患者展示“刷牙”、“喝水”等圖片。運用識字卡片,選擇一些常用的字、詞,讓患者跟著讀,再教詞組、短句,讓患者逐步積累信心、積極參與康復訓練。
除以上訓練方式外,還包括手勢訓練等。
卒中失語癥能康復嗎?
腦卒中失語癥患者要在正規醫院進行科學評估,然后接受治療;治療措施包括改善患者語言功能訓練、改善日常交流能力訓練、藥物治療等;采用科學的治療策略,選擇合適的訓練方法,并需要合適強度和頻率的長期干預,最大程度地促進卒中失語癥患者的語言重建和恢復;為患者安排舒適、安靜的康復訓練環境,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提高康復信心;腦卒中失語癥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可以進行語言康復訓練,提升語言功能的恢復作用。
腦卒中失語癥患者的康復時間一般較長,患者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才能取得進步。隨著康復醫學知識的拓展和醫療技術的進步,患者將會獲得更加優質的語言康復訓練服務,回歸家庭、回歸社會、健康生活、維護尊嚴。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
上一篇: 患者安全 | 體弱老年患者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