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針、掛瓶、抽血……說起護士,很多人想到的是在病房中忙碌穿梭的身影,殊不知,護士行業里還會有“發明家”。
福建省立醫院第三手術室護士游鳳云在手術室工作20多年,最近,她發明的可折疊透視定位器不僅獲得外科醫生點贊,還獲得全國醫療器械科技創新賽二等獎。
醫院鼓勵創新,護士臨床找靈感
省立醫院護理部有個老規矩,每個護理單元每個季度必須有一項持續質量改進項目,也就是小發明。于是,每位護士都積極地在臨床細節中尋找靈感。
在脊柱外科微創手術的跟臺中,游鳳云發現,準確穿刺到理想位置是手術成功的關鍵。為了穿刺成功,外科醫生一般采用克氏針進行術前定位,即患者擺好體位,外科醫生憑借經驗,找到病變椎體的大致位置,然后用3根克氏針擺放在患者身體的病變位置上,再通過C型臂X光機進行定位。由于克氏針容易移位、沒有刻度,定位結果往往不夠精確。
“經驗豐富的醫生或許三五分鐘就能完成定位,但低年資的醫生為了保證切口定位的準確率就需要反復透視,定位時間甚至長達十幾分鐘,不僅影響手術效率,還增加了患者輻射劑量的攝入風險。”游鳳云說,她琢磨著,希望找到一種辦法提高穿刺的準確率。“1根克氏針要17.1元,一個病人要用3根,就需要50多元呢。”游鳳云說。
不停測試,發明“定位神器”
今年4月,游鳳云帶領著第三手術室的護理團隊開始了可折疊透視定位器的研究。
一開始,大家想用網格化的方式來定位,材料則采用家中常見的透明PVC桌布。大家網購了透明PVC桌布,用打孔機在上面橫向縱向交錯打孔,以便于手術醫生測量定位后,用記號筆在患者皮膚上精確地標明位置。因為純手工 制作,游鳳云經常打孔打到手發麻。
在第一版的設計中,游鳳云繼續使用克氏針。她把設計樣品給外科醫生使用,醫生們覺得“并不是那么好用”,比如透明PVC桌布硬邦邦的,不能和患者皮膚“親密接觸”,而且消毒起來也不方便,但醫生們肯定了這個創意的方向。
游鳳云帶領著第三手術室的護理團隊繼續開始鉆研。經過不停測試,在第三版設計中,透明PVC桌布變成了無毒無味、彈性好、耐高溫的硅膠材料,克氏針也換成了具有顯影功能且質地柔軟的鋇線。“鋇線是從手術用的帶鋇線紗布中找到的靈感。”游鳳云介紹,她還利用鋇線在定位器中標注了羅馬數字,而且網格線粗細不同,方便醫生區別上下左右,在顯影后,能快速精準找到定位點。
這一次的發明,讓外科醫生們交口稱贊。
急診外科何武兵主任介紹,和克氏針相比,可折疊透視定位器更方便、更精準,手術時間短,麻醉時間也短。他說,可折疊透視定位器的定位誤差在2毫米以內,臨床運用發現,在脊柱手術中一次定位的準確率從過去的80%變成了100%。
獲全國性獎項,應用范圍不斷擴大
今年12月,游鳳云帶著這項發明參加了全國醫療器械科技創新賽,并獲得了二等獎。不僅如此,今年7月,這項發明已應用于臨床,不僅脊柱外科微創手術可以使用,盆腔微創手術以及所有需要術前定位的骨科手術均可使用,其臨床應用范圍還在不斷擴大中。
由于這項發明的實用性,骨科醫生們口口相傳,我省一些基層醫院的醫生也慕名前來“取經”。今年9月份,可折疊透視定位器已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實用新型專利。
記者了解到,省立醫院第三手術室還有許多小發明。比如,一床簡單的棉被,細心的護理人員想到在被尾縫一個類似睡袋一樣的被兜,天冷時,患者在接送床上腳就會被兜住,不容易露出來。“這樣,患者不僅能得到一份溫暖,還能有良好的就醫體驗。”游鳳云說。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