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蘊
五蘊分別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在五蘊中,除了第一個色蘊是屬物質性的事物現象之外,其余四蘊都屬五蘊里的精神現象。
五蘊理論。五蘊實際上是佛教關于人體和其身心現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構成的理論。五蘊的“蘊”是梵文的音譯,意義是積聚或者和合。佛教認為世間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蘊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個體也是由五蘊和合而成的。
六根
【 六根 】《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根者能生之義,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識依根而生,有六根則能生六識,亦復如是。
其中何根生何識,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識,并不能生耳鼻等識,余可類推。
六塵
依于六根所接之塵有六:謂色、聲、香、味、觸、法,它是為六塵。塵即染污之義,以能染污情識之故。
一.色:謂眼所見者,如明暗質礙等。以能染污眼根,故謂色塵。
二.聲:謂耳所聞者,如動靜美惡等。以能染污耳根,故謂聲塵。
三.香:謂鼻所嗅者,如通塞香臭等。以能染污鼻根,故謂香塵。
四.味:謂舌所嘗者,如咸淡甘辛等。以能染污舌根,故謂味塵。
五.觸:謂身所感者,如離合冷暖等。以能染污身根,故謂觸塵。
六.法:謂意所知者,如生滅善惡等。以能染污意根,故謂法塵。
十八界
梵文的意譯。佛教以人的認識為中心,對世界一切現象所作的分類;蛘f,人的一身即具此十八界。包括能發生認識功能的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作為認識對象的六境(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識(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
《俱舍論》卷一:“法種族義是‘界’義……如是一身或一相續有十八類諸法種族,名十八界。” 呂澄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三講:“《放光》譯出后,‘事數’比較完備了,如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來說明。”
十二因緣
在《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中,普光正見如來對顛倒女人宣說了十二因緣:“
(1)無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煩惱的總稱。于緣起性空無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執著,此謂“無明”;
(2)行:造作義,指一切行為,即依無明所造的善惡業;
(3)識:業識,此識隨業受報,為過去業力所驅,挾持所造善惡種子而來投胎;
(4)名色:名指心識,色指形體。由于一念愛染投入母體為名,成胎后為色。所謂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個月的中間,由名色漸漸成長到六根完備,于出胎后對六塵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觸:即接觸。根、塵和合而成觸。指出胎后六根與一切外境之接觸;
(7)受:即領受。根境相對于違順二種境界上,生起苦樂二種感覺謂之“受”,此即為對境所起的一種情緒;
(8)愛:即貪愛。對于五塵欲境,心生貪著,此即為對境所起的一種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歡之樂境則念念貪求,必盡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則念念厭離,必千方百計以圖舍之而后已,此即為愛染欲境的一種趨求。
(10)有:即業。即有因有果,由前際因(愛。,生后際果(生老死),業力牽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輪回的事實來。此為所作業力感報的一種規定;
(11)生:即受生。以現在所作之業為因,依因感果,必招來世受生,此即為未來受報的一種活動;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諸根衰敗叫做老,身壞命終謂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軀自然從少到老,無常轉變必至于死,此即為未來受報的一種結果。
四諦
四諦:梵文Catursatya的音譯。佛教基本教義之一。指苦、集、滅、道四諦。“諦”為佛經中所指的“真理”。
佛教認為,人世間一切皆苦,叫“苦諦”;欲望是造成人生多苦的原因,叫“集諦”;斷滅一切世俗痛苦的原因后進入理想的境界,即“涅槃”,叫“滅諦”;而要達到最高理想“涅槃”境界,必須長期修“道”,叫“道諦”。
擴展資料
十二因緣十觀
1.觀有支相續
于第一義諦不了故名無明,所作業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識,與識共生四取蘊為名色,名色增長為六處,根、境、識三事和合是觸,觸共生有受,于受染著是愛,愛增長是取,取所起有漏業為有,從業起蘊為生,蘊熟為老,蘊壞為死;死時離別,愚迷貪戀,心胸煩悶為愁,涕泗咨嗟為嘆,在五根為苦,在意地為憂,憂苦轉多為惱。如是但有苦樹增長,無我、無我所,無作、無受者。
2.觀一心所攝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于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隨事貪欲與心共生,心是識,事是行,于行迷惑是無明,與無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長是六處,六處三分合為觸,觸共生是受,受無厭足是愛,愛攝不舍是取,彼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為老,老壞為死。
3.觀自業差別
佛子,此中無明有二種業,一令眾生迷于所緣,二與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種業,一能生未來報,二與識作生起因。識亦有二種業,一令諸有相續,二與名色作生起因。
名色亦有二種業,一互相助成,二與六處作生起因。六處亦有二種業,一各取自境界,二與觸作生起因。觸亦有二種業,一能觸所緣,二與受作生起因。受亦有二種業,一能領受愛憎等事,二與愛作生起因。
愛亦有二種業,一染著可愛事,二與取作生起因。取亦有二種業,一令諸煩惱相續,二與有作生起因。有亦有二種業,一能令于余趣中生,二與生作生起因。生亦有二種業,一能起諸蘊,二與老作生起因。老亦有二種業,一令諸根變異,二與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種業,一能壞諸行,二不覺知故相續不絕。
4.觀不相舍離
佛子,此中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者,由無明乃至生為緣,令行乃至老死不斷,助成故。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者,由無明乃至生不為緣,令諸行乃至老死斷滅,不助成故。
5.觀三道不斷
佛子,此中無明、愛、取不斷是煩惱道,行、有不斷是業道,余分不斷是苦道;前后際分別滅三道斷,如是三道離我、我所,可有生滅,猶如束蘆。
6.觀過去、現在、未來
無明緣行者是觀過去;識乃至受是觀現在;愛乃至有是觀未來。于是以后,展轉相續。
7.觀三苦聚集
無明滅行滅者是觀待斷。復次,十二有支名為三苦,此中無明、行乃至六處是行苦,觸、受是苦苦,余是壞苦;無明滅行滅者,是三苦斷。
8.觀因緣生滅
無明緣行者,無明因緣能生諸行;無明滅行滅者,以無無明,諸行亦無,余亦如是。
9.觀生滅系縛
又無明緣行者,是生系縛;無明滅行滅者,是滅系縛。余亦如是。
10.觀無所有、盡觀
又無明緣行者,是隨順無所有觀;無明滅行滅者,這是隨順盡滅觀。余亦如是。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
上一篇: 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