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一位同修修凈土法門,但是她與觀音菩薩緣分特別深,從小就念觀音圣號,所以她求生凈土的方法是念觀音圣號,而不是念彌陀圣號。請教三個問題:一、像她這樣能否往生?二、如果能往生,就往生凈土這件事,念彌陀圣號和念觀音圣號有什么區別?三、如果她臨終時有緣給她助念,是念彌陀名號還是念觀音名號?
答:第一個問題,如果她真的愿意往生,也肯定能往生。
道理何在呢?是觀世音菩薩的廣大悲愿。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即便你不愿意往生,他也會慢慢度化你,引導到西方極樂世界;何況本身就愿意往生,這就跟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本心相契合,所以一定會跟阿彌陀佛一道,臨終來接引,沒有問題。再者,以凡人來看西方三圣是三位不同的圣人,但是以佛菩薩的境界,他們是一體的,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慈悲化身。所以,念觀音菩薩,真實愿往生,是肯定可以往生的,不用懷疑。
第二個問題,這樣的話,念彌陀圣號和觀音圣號有什么區別呢?區別就是正旁、主次不同。所謂正旁,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為主,他是極樂凈土的主人;觀世音菩薩是脅侍。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有彌陀的本愿來保障,也有彌陀的光明來攝取。剛才說念觀音菩薩也一定往生,是在“觀音菩薩和阿彌陀佛一體的”這個基礎上來說的。這個“一定”,不是一定在念觀世音菩薩,而是一定在阿彌陀佛的本愿。就像善導大師《觀經疏》所說的“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愿業力為增上緣”,就是說,念觀世音菩薩能往生,仍然是以阿彌陀佛大愿業力為增上緣,這樣理解才正確。所以要分清正旁、主次。如果一定要把觀音菩薩和阿彌陀佛分開,這不是正知正見,就有所謂的定和不定了。
第三個問題,臨終給她助念,還是念彌陀名號,不必念觀音名號。不管這個人平常修什么法門,念咒還是念地藏王菩薩還是念別的經典,臨終助念,通通念彌陀名號。阿彌陀佛當然有無礙的智慧來顯現,觀世音菩薩也一定隨同佛來顯現。那觀世音菩薩就會安慰她,讓她消除心中的障礙。她念觀世音菩薩是要求生阿彌陀佛凈土,不是跟阿彌陀佛隔開了。那是她個人的問題,現在我們是以法來相見,直接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可以。
有關觀世音菩薩和阿彌陀佛的關系,我想引用《凈土宗圣教集》幾段文來說明。
第一段是龍樹菩薩《易行品》的《阿彌陀佛贊》,在《圣教集》206頁,“觀音頂戴冠中住”,觀世音菩薩把阿彌陀佛頂在了頭頂上。觀世音菩薩頭頂的天冠中有一尊化佛,說明觀世音菩薩是這樣地尊重、頂戴阿彌陀佛,把阿彌陀佛時刻頂在頭頂上。我們禮佛,以頭禮佛足,拜幾拜就完了;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一直站在頭頂上,代表他禮拜阿彌陀佛是恒常不斷的。想想看,觀世音菩薩對彌陀是多么地孝順、尊重、頂戴!那作為觀音的弟子,從小就念觀世音菩薩的,應該怎么做呢?觀世音菩薩一定會說:“你應該像我一樣,專念阿彌陀佛,專頂禮贊嘆阿彌陀佛。”
第二段是善導大師在《般舟贊》中所寫的,跟剛才說的一樣:“天冠化佛高千里,念報慈恩常頂戴。”在《觀經》“觀音觀”當中,觀世音菩薩頭頂是一尊二十五由旬高的阿彌陀佛化身像。天冠就是菩薩頭頂上的帽子。“天”就是微妙、殊勝、尊貴,“冠”就是帽子。皇上的帽子叫“皇冠”,菩薩的叫“天冠”。天冠化佛有多高呢?有一千里這么高。為什么化佛在頭頂上呢?是觀世音菩薩憶念、報答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之恩,“念報慈恩常頂戴”,頂禮、尊重。
第三段在952頁《般舟贊》,“觀音接引見彌陀”,觀音菩薩尋聲救苦接引眾生,目的是要引導他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念觀音圣號的人,到了極樂世界,觀音菩薩說:“我是讓你來見阿彌陀佛的,這是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這個人當下就會開解。952頁有還兩句:“救苦分身平等化,化得即送彌陀國。”觀世音菩薩分身百千萬億,尋聲救苦,平等度化眾生。觀世音菩薩一般都是從世間利益入手的,人們求平安、求子、求消災免難等等,滿愿以后,不是說到此為止,而是“化得即送彌陀國”。所以很明顯,觀世音菩薩的本心本愿,是讓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念觀世音菩薩只求世間福報,觀音菩薩沒有滿愿;你念觀音菩薩一求生極樂,觀音菩薩很高興。同時觀音菩薩說,“既然要到我的本師阿彌陀佛的凈土,那你現在就念阿彌陀佛吧。”在我們的《念佛感應錄》里也有這樣的記載。
之所以念觀音菩薩不念阿彌陀佛,是因為志向還比較狹劣,人情的東西多,沒有依照佛法的法理、教理來落實。就像一個人去辦一件事,機關里的人都很慈悲、很和氣。他跟機關首長不熟悉,但是跟開車的司機比較熟,他就會找這個司機,“你幫我辦事”。如果有直接的管道可以找到機關首長,那就不必經過他人。這就是人情,“我跟他熟悉,我找他方便”。“跟觀世音菩薩的緣分深,那我就念觀音菩薩”,其實這是人情的想法,不是凈土三部經的教導。最好還是依據凈土三部經,包含了觀世音菩薩的本心本愿,這樣更好。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
上一篇: 佛教如何看待外星人?
下一篇: 佛教、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