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容易生病的根本原因,你想的和我理解的不一樣,信誰?
每個孩子從生下來,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必須經歷流鼻涕,咳嗽,發燒,嘔吐,拉肚子,這些最基本的煅煉。
很多孩子在小時候就被摘除扁桃體。可是,扁桃體是人體的重要免疫器官,屬于身體對外來侵略者的第一道防線,是人體大腦的門衛。
扁桃體發炎、紅腫是因為有入侵的細菌和病毒進入,它攔著不讓進,在扁桃體這個地方打起仗,形成了炎癥。身體為了支持扁桃體,調度更多的血液支持扁桃體,扁桃體才出現紅腫充血的癥狀。
切除扁桃體很簡單,但細菌病毒就會大搖大擺的進入大腦。再也沒有扁桃體炎了,但并不意味著孩子就健康了,而是將面臨更大的隱藏的危險。
沒有扁桃體,細菌進入大腦,人體就沒有了反應。大腦什么時候發炎,毫無知覺。終有一天,查出急性腦膜炎,腦瘤,這是扁桃體切除者相對易得的疾病。
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心態,一定要相信:
身體對這個孩子的愛護只會比父母更加的全心全意。身體永遠不會傷害這個生命,所有的反應,疾病癥狀都是為了保護這個生命。因為它們共存亡!
孩子在小的時候生病是一種常態,如果小時候嬰幼兒時期很少生病,那他長大后,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健康問題!孩子如果在小的時候不生病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
一個受精卵發育成長為一個健康的胎兒,沒有教授、沒有醫生任何的幫助。這是因為每個人的身體里都存有大自然幾億年的DNA的記憶。
孩子生病不外乎流鼻涕,咳嗽,吐痰,咽炎,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以及上吐下瀉,等消化道問題。
嬰兒剛剛出生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內臟都是發育完善的。但這個DNA為什么偏偏讓孩子的呼吸道與消化道沒有發育完善呢?
這個必須從人體的免疫器官說起。我們的免疫器官比如胸腺,扁桃體,都是在童年時期份量最重,功能最活躍的時期。也就是說,嬰兒兒童時期是一生當中免疫能力最強的時期。
免疫力最強的時候為什么最容易生病呢?懂了,你會驚嘆生命是如此的奇妙!
在免疫系統中有一種細胞叫T細胞。這個T細胞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的免疫系統中充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T細胞可以產生免疫記憶!也就是說,有一種病菌進入身體,免疫系統與病菌作戰的過程中,T細胞會形成免疫記憶。在生命的任何時候,再次有這種病菌入侵,免疫系統會立刻干掉病菌。
這也是免疫系統保護自身的重要防線。但T細胞在血液中循環,如何能接觸到外界的致病菌呢?不接觸,這個免疫記憶功能就無法形成。
在10歲以前,孩子的免疫系統發育是最快速的,10歲以后開始下降。
如果要煅煉孩子強大的免疫記憶功能,身體就必須接觸病原體!如果沒有形成免疫記憶,身體會反復的接觸病原體來完成這個過程。
所以,孩子生病是一件好事情(當然孩子生病,家長的處理方式很關鍵,我們之后會分享,比如發燒的處理)。
所以,孩子生下來,呼吸道、消化道發育不完善,就是為了形成免疫系統形成免疫記憶功能。
讓體內的淋巴T細胞有機會接觸病原體,得到煅煉,形成強大的免疫記憶。關鍵是,在孩子的免疫力煅煉過程中,父母應該學會一些措施去幫助孩子的免疫力戰勝病原體。
每一個父母都應該,了解一下身體的語言。
㗋嚨腫痛,這是病原體與免疫細胞在這里打仗的表現。喉嚨不適,代表有致病菌入侵,在門口被擋住了。
發燒,意味著致病菌已經攻破城池進入身體內部,身體不得已調高體溫到38-39甚至是40度來抑制致病菌的繁殖與攻擊。
身體有層層防線防衛的,當致病菌剛剛進入口腔或鼻腔,會打噴嚏。打噴嚏是需要身體花費很大的能量的,目的就是將致病菌噴出體外。
如果還有致病菌殘留并進入,此時,孩子會流鼻涕了。流鼻涕不是病,是孩子的身體用粘液包裹致病菌排出體外!
有些家長會趕緊喂藥,不讓孩子流鼻涕。這個藥傷害孩子弱小的腸胃,肝臟,腎臟。
很多家長不明白,是孩子的腸胃肝腎重要,還是不流鼻涕重要?
流鼻涕流就流唄,增加孩子的營養,增強孩子的體質,孩子的免疫細胞就消滅它了嘛!!!
家長這樣愛孩子,其實是孩子的負累。每次孩子生病去醫院,用各種手段好了,過二十天,身體又要去煅煉免疫系統,又被送往醫院治療,又將免疫功能壓制,讓孩子的免疫功能始終無法得到煅煉與成長!導致孩子的體質弱,免疫系統功能也弱,動不動就生病。這是惡性循環。
家長抱怨孩子不讓人省心,可悲的是,是家長一手摧毀了孩子的免疫功能,造成孩子的免疫力低下!
家長不允許孩子流鼻涕,不允許孩子咳嗽,不允許孩子發燒,用藥到最后,形成慢性咽炎,鼻炎,支氣管炎,甚至哮喘。毫不客氣的說,這是用消炎藥,退燒,等錯誤醫療的后遺癥。
沒有錯誤醫療的支持,致病菌很難通過打噴涕,流鼻涕,咳嗽,發燒,層層關卡,最后在身體內部駐扎營地,形成各種炎癥。
當然,這些內容,不是說,當孩子出現各種疾病的癥狀時,家長可以不作為,而是,需要做一些對的事情才能讓孩子的身體,讓免疫系統很好地戰勝致病菌。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
上一篇: 老人睡夠最佳時間可防癡呆,別強求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