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社會進步,女性朋友們對自己健康的關注度也逐年在提高。也因此,越來越多的女性朋友通過宮頸癌篩查來預防宮頸癌,但另一個事實是,HPV的感染人數遠遠高于宮頸癌患者,感染了HPV并不一定會發展成宮頸癌,絕大部分的人可以靠自身清除病毒。
那么,感染了HPV后,為什么有的人能夠清除,而有的就會持續感染,發展成宮頸癌呢?
那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正常的人體宮頸陰道并不是無菌環境,而是存在著多種菌群。健康女性的菌種多樣性相對較低,并且以一種或多種乳桿菌為優勢菌。然而隨著微生物組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宮頸病變的嚴重程度與宮頸陰道菌群的多樣性呈正相關,與乳桿菌數呈負相關。
也就是說:宮頸陰道菌群的組成和改變與HPV的侵襲、持續感染及宮頸癌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菌群與HPV相互作用
菌群自身對腫瘤的影響
異常的宮頸陰道菌群會與宮頸癌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這到底是為什么呢?多項研究提出了觀點。
1、菌群與HPV相互作用
異常的菌群改變了宮頸陰道的微環境。
CST Ⅳ中厭氧菌數增多,乳桿菌數減少,使得pH 值升高,利于HPV生長。此外,細菌性陰道病女性宮頸陰道中能產生過氧化氫的細菌數減少,這也為HPV的侵襲和繁殖提供了便利。
異常的菌群構成打破了原有的共生平衡。
炎癥反應導致炎癥因子增多,上皮細胞和黏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壞,天然屏障功能的殘缺有利于HPV的入侵、持續感染及基因整合。
HPV對細菌有侵襲作用,某些細菌內可能攜帶HPV基因。
有學者在來源于宮頸癌組織的細菌內發現了HPV16型的病毒顆粒,同時也檢測出HPV16的基因片段。這意味著,即便HPV被清除,留存于細菌內的HPV基因依舊可組裝新的HPV病毒顆粒,可能造成HPV持續感染,形成惡性循環。
2、菌群自身對腫瘤的影響
某些致病菌或條件致病菌自身即具有直接影響腫瘤發生發展的能力。
首先,異常菌群的分泌物可破壞宮頸上皮,從而為腫瘤細胞的生長掃清障礙。
其次,不論是細菌產生的酶類,抑或細菌產生的毒素抑或細菌本身,都可誘發局部炎癥反應和炎癥損傷。已有證據顯示,炎癥反應在腫瘤形成中起到關鍵的作用。
最后,細菌的某些分泌物或直接黏附于宿主細胞,均可能加快上皮細胞的增殖,影響宿主細胞基因的穩定性。
哪些人群感染HPV風險會更大
畫重點:HPV≠宮頸癌
不過,有以下這些行為的人群,從感染HPV惡化成宮頸癌的風險會更大。
1、多個同房伴侶
包括女性有多個同房伴侶。女性的男朋友或愛人有多個同房伴侶。據研究表明,同房生活紊亂者,比擁有固定伴侶的人得宮頸癌的機率高2-3%。
2、過早同房,同房生活年齡越小,越容易被HPV盯上。
3、生育過早
生育過早的女性感染HPV的機率偏高。
4、機體免疫狀況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包括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器官移植接受者等]都是高危人群。
5、有高危丈夫
高危丈夫包括
包皮過長:男性包皮過長,包皮垢容易藏匿人乳頭瘤病毒。
患有陰莖癌:患陰莖癌的男性,其妻子患宮頸癌的機會明顯增加。
有其他宮頸癌同房伴侶:丈夫與其他患有宮頸癌的女性有同房生活,妻子患宮頸癌機會高。
6、衛生差、肛門外生殖器部位分泌物增多、局部潮濕、皮膚黏膜薄易受外傷或皮膚黏膜的破損,以及外生殖器官疾病如真菌感染、細菌性陰道炎等可增加HPV的易感性。
不想被宮頸癌盯上,請及時進行宮頸癌篩查
做篩查的年齡:有同房生活2-3年之后,較好做一次篩查,那么有人問是一直做到老嗎?也不是,65歲之后就可以終止篩查了。
注:沒有同房生活的女生,因為高危型HPV的感染機會低,所以宮頸癌的患病機率也是非常低的。
做篩查的時間:一開始1年1次,連續三年沒有問題,就可以延長到2-3年一次。不過,需要警惕的是,長期同房出血、白帶異常的女生,一定要早做檢查,早咨詢醫生,不要自己拿主意。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
上一篇: 同房后用水沖私處,以為是干凈其實更危險~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