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性便秘已經成為全世界范圍內高發性疾病,成人發病率從2.5%上升到79%,兒童發病率從0.7%上升到29.6%。
1:腸道正常菌群
人的胃腸道內寄居著種類繁多的微生物,其總數高達1014個,種類多達1000種以上,是人體細胞總和的10倍。腸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組合,各菌間互相制約,互相依存,維持一定的生態平衡。
2: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腸道菌群改變
便秘人群常伴隨腸道菌群的失衡,而失衡的腸道菌群會對人體產生諸多的不利影響,如產生多種腸內毒素,誘發結腸癌,加速衰老以及促發多種腸道疾病。
與正常人的腸道菌群比較,功能性便秘患者腸道菌群的改變主要表現為專性厭氧菌相對減少(如乳酸桿菌、雙歧桿菌、擬桿菌屬等)和潛在致病菌相對增多(如銅綠假單胞菌、空腸彎曲菌、腐敗梭菌等)。
3:不同檢測技術用于功能性便秘患者腸道菌群的研究
(1)傳統細菌培養法
理論上來說傳統細菌培養法是分析細菌活性、菌落數量以及優勢菌群或致病菌群最理想的方法。早期的腸道菌群分析的研究就是采用細菌培養法。
(2)分子生物學技術
近年來隨著分子技術的發展,分子技術逐漸取代傳統的培養法,主要包括聚合酶鏈反應-變性梯度凝膠電泳、實時光定量PCR、熒光原位雜交技術、16SrRNA高通量焦磷酸測序等。
4:微生態制劑及糞便菌群移植對功能性便秘患者腸道菌群的調節
(1)益生元是一種膳食補充劑,通過選擇性地刺激某種或少數種菌落中細菌的生長與活性,對宿主產生有益的影響。益生元主要為非消化性的低聚糖包括菊粉、乳果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甘露糖等。
(2)益生菌是一類主要定植于人體腸道、生殖系統內對宿主機體健康有益的低致病性或無致病性微生物。一般常用的益生菌主要包括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某些革蘭陽性球菌如糞鏈球菌、乳球菌和釀酒酵母菌等。
(3)合生元是生菌和益生元的合劑使這兩種成分共同發揮作用,為胃腸道建立了一個良好的微生態環境,促進有益菌生長增殖,抑制有害菌生長提高免疫力減少腹瀉增強保健功效。
(4)糞便菌群移植(FMT)將健康人體的糞便移植人受體患者腸道內。不過FMT目前尚未成熟,關于這一治療方法國際上還沒有一套完整的技術流程包括對糞便供體的篩選標準,糞便的運輸保藏適合進行FMT的患者篩選等,因此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就診科室
消化科
就醫指南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簡介:
上 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始建于1844年,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的三級綜合醫院。 截至2020年底,醫院共設有53個臨床醫技科室,總核定床位2750張; 共有正式職工4390人,其中正、副高級職稱專家587名,博導136名、碩導166名。 仁濟醫院在2019年度醫院綜合實力排名榜(復旦版)中位列全國第十五名。 科室介紹: 上海仁濟醫院消化學科是以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1984年由江紹基院士和蕭樹東教授共同創建)的臨床和基礎部分為主體組成。學科中江紹基院士是我國消化病學界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三屆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兼《中華消化雜志》總編輯;蕭樹東教授目前擔任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名譽所長和《中華消化雜志》總編輯。
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上海長海醫院)
簡介:
上海長海醫院位于東海之濱、黃浦江畔,2017年建制為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醫院醫療服務特色鮮明,擁有亞洲一流水平的門急診大樓,全球最先進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綜合技術最先進的消化內鏡診療中心,滬上首臺640層動態容積CT、新型PET/MR核磁影像設備和立體定向、射波刀、直線加速器等放射治療設備。 科室介紹: 長海醫院消化內科成立于1976年,科室2000年被批準為全軍消化內科?浦行,形成了“消化疾病內鏡診治、胰腺疾病基礎與臨床研究、胃腸動力障礙疾病診治、胃腸道早期腫瘤微創診治、軍事應激胃腸病防治”為主的學科特色,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專業化科室。
江蘇省人民醫院
簡介:
江蘇省人民醫院是江蘇省屬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擔負著醫療、教學、科研、公益四項中心任務。 醫院配有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3.0MR)、血管造影X射線系統)、數字減影血管造影X線機、單光子發射型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儀、麥默通/Encor微創旋切系統、乳腺分子影像系統及超細乳管鏡等醫療設施。 科室介紹: 江蘇省人民醫院消化科創建于1959年,是衛健委國家重點臨床專科,教育部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內科學)。衛生部消化專科醫師培訓基地示范點,衛生部消化內鏡診療培訓基地,江蘇省基層特色科室(消化科)省級孵化中心,南京醫科大學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及博士后流動站,人才梯隊合理,消化內鏡硬件條件及臨床診療技術水平國內一流。
南京市鼓樓醫院
簡介:
南京鼓樓醫院創建于1892年,為集醫教研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診療工作運行良好 醫院高度重視醫療技術開展,急難危重診療能力不斷提升。 近年來,醫院全面加強科研教學工作,把握南京大學“雙一流”建設和南京市創新名城建設的契機,做好與學校院系的深層次對接,加快基礎與臨床研究的高度融合。 科室介紹: 消化內科由吳錫琛教授和張志宏教授創建于1953年,是集臨床、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學科。消化科內鏡中心現為中華醫學會及中國醫師協會消化內鏡培訓基地,擁有奧林巴斯290內鏡系統、UM2000環掃超聲內鏡、F75線陣超聲內鏡、Given膠囊內鏡系統及內鏡消毒及清洗系統,并擁有飛利浦DSA和數字胃腸X光機。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簡介:
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的大型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同時也是浙江省醫療、教學、科研指導中心。 多年來,醫院在器官移植、胰腺疾病、傳染病、血液病、腎臟病、泌尿系疾病、臨床藥學等學科領域享有盛名,建立了現代化胰腺癌規范診治創新技術體系,成功開展肝臟、胰腺、肺、腎、小腸和心臟等多器官移植手術。 科室介紹: 消化內科醫療技術力量雄厚,現有醫生34名,其中教授/主任醫師11名,副教授/副主任醫師7名,70%的副高級以上人員曾在德國、日本等留學進修。專業設備齊全,目前擁有國內最先進的Olympus G2F-XQ260電子胃鏡、Olympus CF-260L電子腸鏡 、AG-9800型氬氣高頻電刀、Olympus TJF-260電子十二指腸鏡等。
浙江省中醫院
簡介:
醫院集醫療、科研、教學、保健、康復為一體,是全國最早的現代化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之一,也是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醫院擁有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1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5個(呼吸、血液、消化、皮膚、護理)。 醫院現設有浙江省名中醫研究院、浙江省優勢單病種研究推廣中心、浙江省“治未病”中心、全國中醫急癥醫療中心等諸多行業中心。 科室介紹: 消化科所在單位為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承擔了浙江中醫藥大學本科、研究生、留學生及成教大量教學和帶教工作,消化科有各級科研、醫護人員39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名,碩士生導師6名,碩士13名,博士5名,省“151人才工程”2名,省衛生領軍人才1名,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名,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1名。 以上介紹僅供參考,排名不分先后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
上一篇: 一生需要接種哪些疫苗(2022年版)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