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足踝外科王醫生
原創: 王傳舜
專家簡介:王傳舜,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足踝外科專科醫師,美國杜克大學足踝外科臨床訪問學者。
一、什么是踝關節撞擊癥?
顧名思義,踝關節撞擊癥(Ankle Impingement)就是踝關節里發生撞擊,進而導致疼痛、活動受限的病癥,是踝關節慢性疼痛的常見原因。
人體的踝關節由脛骨(Tibia)與腓骨(Fibula)的遠端構成上半部分,由距骨(Talus)構成下半部分,主要的活動功能是屈(跖屈Plantarflexion)與伸(背伸Dorsiflexion)。
在向上背伸的時候,如果踝關節的前部存在異常的結構,導致卡壓、嵌頓或者撞擊,引起踝關節前方的疼痛或者活動受限,這種情況便稱為前方撞擊癥(Anterior Impingement);同樣地,在向下跖屈的時候,如果踝關節的后部存在異常的結構,導致卡壓、嵌頓或者撞擊,引起踝關節后方的疼痛或者活動受限,則稱為后方撞擊癥(Posterior Impingement)。
二、踝關節前方撞擊癥
常見原因
踝關節扭傷,尤其是反復的扭傷
從事高強度運動鍛煉,踝關節長期過度負荷,特別是足球與籃球運動,因此踝關節前方撞擊癥還有個俗名叫“足球踝”(Footballer's Ankle)。
主要的癥狀表現
踝關節前部的酸痛不適,疼痛癥狀隨著運動量增加而加重,可伴有局部的腫脹
踝關節用力向上背伸時可出現較為明顯的疼痛,并有活動角度受限,導致下蹲及下樓梯時出現困難。
三、踝關節后方撞擊癥
常見原因
從事體操運動、芭蕾舞蹈的人群,因為他們經常要進行高強度的跳躍動作,并采用腳尖著地的方式落地,容易造成踝關節后方過度負荷
從事足球運動,在踢球時需要繃緊腳背受力,導致踝關節后方長期過度負荷
踝關節后方存在異常結構,如距后三角骨(Os Trigonum)、Stieda骨突(Stieda's Process)。
主要的癥狀表現
踝關節后方的酸痛不適,疼痛癥狀隨著運動量增加而加重,可伴有局部的腫脹
踝關節用力向下跖屈時可出現較為明顯的疼痛,并有活動角度受限,導致跳躍及踮腳負重時出現困難。
四、踝關節撞擊癥的診斷與評估
診斷踝關節撞擊癥的依據主要是患者的病史、臨床表現以及體征,專業的足踝外科醫生首先會詳細地詢問病史、癥狀表現,然后會進行一系列的查體(Physical Examination),包括行走步態、外觀力線的評估,然后用雙手觸診評估壓痛、關節活動度、穩定性、肌肉力量等。
X片與CT檢查可以協助評估是否存在骨性結構的異常,如踝關節前方的骨贅(Osteophyte)、骨刺(Bone Spurs),又如踝關節后方的距后三角骨(Os Trigonum)、Stieda骨突(Stieda's Process)等。
磁共振(MRI)檢查可以協助評估是否存在軟組織的嵌頓卡壓,并能評估韌帶、肌腱的損傷以及排除距骨骨軟骨損傷等可能合并的問題。
臨床上踝關節撞擊癥可能會合并慢性踝關節不穩(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距骨骨軟骨損傷(Osteochondral Lesion of the Talus)、踇長屈肌腱卡壓(FHL Tendon Entrapment)等問題,仔細的評估排查是不可或缺的,準確的診斷是治療康復的第一步。
五、保守治療方法
保守治療的內容主要是康復治療,包括早期針對腫脹疼痛的保護性治療,中期的關節活動度、肌力訓練,以及后期的本體感覺、敏捷度、力量加強訓練等。
六、手術治療方法
對于保守治療作用不理想的患者,應該考慮手術治療。值得慶幸的是,由于手術技術的進步,踝關節撞擊癥的手術只需要在踝關節的前方或者后方開兩個小口子,然后插入兩根一次性筷子粗細的關節鏡手術器械就可以完成全部操作,是真正意義上的微創手術。
七、術后恢復
單純踝關節撞擊癥的術后恢復是非常快的,通常術后一到兩天炎癥腫脹消退后,便可以開始完全的負重行走,術后一周左右就能回歸日常的生活工作。如果再配合充分的康復治療,術后兩周便可逐步開始運動鍛煉。手術切口非常小,愈合之后幾乎看不出來。由于損傷小,恢復快,術后的滿意率可以達到90%左右。
八、總結
踝關節撞擊癥指的是踝關節前部或后部發生骨性結構或者軟組織結構的撞擊卡壓,引起疼痛、活動受限的病癥,是導致踝關節慢性疼痛的常見原因。
微創的關節鏡手術損傷小、恢復快、療效確切,對于保守治療作用不佳的患者來說是很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Mann's Foot and Ankle Surgery, 9th Edition, 2013.
Current concepts review: Arthroscopic treatment of anterior ankle impingement. Ross K, Murawski CD, et al. Foot and Ankle Surgery 23 (2017) 1-8
Ankle Impingement. Lavery et al.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2016) 11:97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nkle Impingement. van Dijk CN. Foot Ankle Clin N Am 11 (2006) 663-683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