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很多人心中“吃素”與“吃齋”是一回事,畢竟寺院的齋飯都是“素食”。
其實不然,“吃素”與“吃齋”有著本質區別。
“吃素”是指忌葷腥,而“吃齋”則是佛教術語,是一種佛教行為,是每一位佛教徒應該遵守的戒律。
吃齋并不等于吃素,它比吃素的內涵要豐富得多。
佛法說:法輪未轉,食輪先轉,所謂“身安則道隆”。
想要“身安”,則離不開食物的支持。早期的佛教僧人是以乞食為主,修行與弘法并行。
僧人們乞食的真正目的在于隨處弘法,因此他們不貪口欲,只是將吃飯當做維持生命和治療饑餓的方式。
佛陀制定了“過午不食”的戒條,即要求佛教弟子一天只可進食兩頓,早、中各一次,過了午時(約下午2時)直到第二天早上天亮之前都不可進食。
佛教東傳以后,其內涵也隨之豐富起來。
據史書記載,梁朝的梁武帝信奉佛教,在他的要求下,所有寺院的齋飯統一被改成素食。
自此,我國佛教寺院形成了以“素食”為主的齋飯。
以素食為主的齋飯,將佛教不殺生的慈悲情懷延伸到一切有情生命。
同時“不殺生”也象征著潔凈,與佛門清凈相呼應。
因此,很多人也將“吃素”作為皈依三寶的象征性舉措。
吃齋需要注意什么
吃齋,是指僧人前往齋堂用餐,這對僧人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
吃齋,也可稱之為“過堂”,這是中國漢傳佛教叢林中所特有的儀制。
吃齋(過堂)是僧人一天中重要的功課之一,是一種重要的修行方法,它代表了佛教思想與禮儀的統一。
雜念受食,聚頭作喧,當粥而飯,當后而前,偏眾非僧,爭位非賢,雖然腹飽,如吞鐵丸。
可見,僧人吃齋是一件嚴肅而井然的事。因此,僧人吃齋有著嚴格的威儀。
進齋堂前,須有專人敲擊掛于五觀堂外的大木魚和云板。
當云板響起,僧眾搭衣列隊進入五觀堂,依序就坐。
寺院住持坐于堂中法座,僧眾在兩邊就座。
木魚梆是吃飯號令,又被稱為長魚。魚晝夜均不合眼勸誡佛門子弟修行也應精勤不息,廢寢忘食。
開飯前,全體僧人需要齊念《供養偈》,以此奉請十方諸佛菩薩。
供養——
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
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愿地藏王菩薩
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以上為早午齋前念誦的相同部分)
然后一僧人負責出食,將七粒米與少許面條送至施食臺,通過念誦施食真言,觀想七粒米可變無量無數如須彌山,施予大鵬金翅鳥、羅剎鬼子母和曠野鬼神眾等,以此體恤饑困眾生,愿他們同得飽滿并去除慳貪。
用齋時應當止語端坐、正念受食、威儀寂靜。
不能講話,嚼食不得出聲,雙腳不得交叉或者翹起。
關于所需飯菜,則有特定的手勢可以去表達。
當住持將筷子擱在碗邊上,意為對眾僧開示,那么就需要僧人將筷子放下,停止進食。
在用齋結束前,需要用開水沖洗碗中的殘米油漬,并全部喝下。
這是佛教僧人珍惜供養之人的心意,即使是一粒米,也是彌足珍貴。
僧人收拾好缽具,維那起腔,齊唱《結齋偈》,列隊出五觀堂,普愿一切眾生信佛念佛,同生極樂。
至此,用齋儀式完畢。
吃齋時的五種觀想
僧人過堂用齋的地方被稱為“五觀堂”。
而五觀堂內經常掛有這樣一幅楹聯: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
這是說,僧人在過堂用齋時,需要心存五種觀想,以培養僧人的菩提心,這也是佛門中的一種修行方式。
第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智度論》云:“思惟此食,因墾植、耘除、收獲、舂磨、淘汰、炊煮而成,用功甚多。”每粒米皆來之不易,需倍加珍惜,不可浪費。
第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毗尼母經》云:“若不坐禪、誦經、不營佛法僧事,受人信施,為施所墮。”
用齋時,需要自我思索修行和道德有無缺失、是否符合佛制、是否值得享用這頓飯菜,以慚愧心來激勵自己精進修行。
第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用齋時,不得起貪念美食美味的念頭,也不能因為不合口就起惡意。以此告誡僧人戒除貪嗔癡,使其不生惡念。
第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正如原始佛家那樣,進食只是用來維持生命、防止饑餓的辦法。因此用齋時講究適度,不可貪念口欲,求健康飽腹即可。
第五、為成道業,方受此食:
用齋是為了維持生命,其根本目的在于成道。如不為道,則粒米難消。希望僧人以此為戒,虔心修行,以成正果。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
上一篇: 大悲咒注解及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