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YQ時期,中國營養產業如何應對挑戰,共話未來。『營養盒子』第一時間專訪了營養產業頭部企業,策劃了“后YQ時期「乘風破浪的營養產業」系列專題訪談”。本期受訪嘉賓是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院長郝小明。
順應市場需求,迎接消費升級浪潮
受特殊事件影響,從長期趨勢看,將表現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待,推動食品消費由“吃得飽”向“吃得明白”、“吃得健康”轉型升級。此次YQ期間會加速這一變化進程。
近年來行業中出現了功能性食品、代餐食品、營養強化和特殊膳食食品的熱潮,在乳酸菌、代餐奶昔、嬰幼兒輔食等領域形成一系列明星品牌。這些產品和品牌體現出食品行業中的六大消費浪潮:安全、美味、營養、方便、價格和綠色。食品安全是否有保障,好不好吃,有沒有營養保健功能,消費是否方便,性價比如何,企業是否履行了可持續發展責任,這既是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的決策因素,也是他們對食品企業的評價標準。
作為中糧集團科技創新核心研發平臺,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以“立足生命科學、致力營養健康,服務產業鏈、研發好產品,提升人們生活品質”為使命,以“創新超越客戶訴求,科技引領健康中國”為愿景,以全方位支撐集團產業發展為中心,圍繞“以營養健康為核心的產品開發”、“以提質增效、節能減排、綠色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技術開發”開展研發創新工作,充分發揮人才、設備設施、跨領域研究能力等優勢,為集團產業及其客戶提供高質量科技創新服務。
未來走向:精準營養+健康管理
對于未來營養產業的發展走向,一個重要方向是精準營養。精準營養可以提供個性化的營養方案,解決個體差異的問題。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習慣、遺傳背景、代謝指征和生理狀態等方面千差萬別,對營養素的吸收、合成、轉運、代謝方面存在差異,這使得同一套營養方案對不同人的干預作用可能會有所不同。個性化的營養需求從根本上更符合營養學的理念,但由于缺乏足夠的理論和技術儲備,行業目前還無法為消費者提供真正符合個性化營養需要的健康產品。相信隨著精準的檢測、采集等技術手段的日益成熟,結合現代營養組學的分析和評價模型的建立完善,行業將在未來逐步實現個性化、專業化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這將是整個營養健康產業的努力方向。
隨著居民健康意識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從被動接受診療向主動預防、病后康復和健康管理發展,在“預防-治療-康復-健康管理”的現代醫學全鏈條環節中,健康管理將扮演重要角色,相關服務需求正在快速崛起,已經涌現美年大健康、華大基因等龍頭企業,且市場容量逐年攀升。可見隨著消費者的生活理念、健康管理行為的變化,企業需要及時調整產品和服務理念,從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出發,從投資拉動型的增長模式轉變為以科技創新和資源優化配置拉動的增長模式,才能在營養重構的新時代立于不敗之地。
重構營養產業:技術創新+跨界合作
一是通過技術創新來撬動產業紅利。21世紀以來,全球出現了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創新浪潮。營養產業更是急需各類新興技術來加快產業的發展與升級。人工智能、物聯網+將為營養產業帶來變革。如可穿戴設備、遠程醫療、慢病監測、區塊鏈醫療應用等都需要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發展來實現。只有依托科技創新才能撬動產業紅利。
二是通過跨界合作來實現產業升級。大健康產業涉及生命科學、食品科學、營養學、藥學、醫療產業、農業等等,近些年互聯網、金融等也在不斷與大健康產業進行跨界合作。大健康產業的規模和價值都將得到空前的爆發,未來必將吸引更多企業的關注和跨界布局。在這個過程中,強勢企業一輪接一輪的沖擊對于深耕大健康領域的傳統企業而言,既是巨大的挑戰,也是變革和創新的驅動力。在學科研究領域,新營養學的時代融合了食品科學、營養學、醫學、社會學等多學科,需要進行相互學習和借鑒,這樣才能多方位、更系統深入地研究人類營養健康的本質,從而采取有效和可持續的改善行動增進全人類的福祉。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