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日0時起,湖北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級別由一級調整至二級,至此,全國31個省區市均宣布解除一級響應。
疫情后期中國經濟將迎來哪些新的增長點?特別是健康產業又將如何發展?針對這些行業關注焦點,清華大學國際生物經濟中心主任、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原主任王宏廣教授做客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健康時報的直播節目,從生物經濟的角度解析疫后經濟,特別是健康產業的發展趨勢。
為什么要提出“新生物”概念?
什么叫疫后經濟?簡單理解,疫后經濟是指在重大或者特大疫情之后,為了恢復經濟發展與社會秩序,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政策所形成的特殊的經濟形態。例如,地震后經濟的重點是建房子,疫后經濟的重點是補上生命安全的短板,重點就是發展健康產業,筑牢人民健康的新長城。“我國去年年底GDP增速為6.3%,而今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為20.65萬億元,同比下降6.8%。正負相差就13個百分點。如何恢復經濟?經濟學家們提出了新基建、新信息等6個新,我認為這6個新都很好,如果再加一“新生物”則更好,既有利于經濟發展,更有利于保障人民健康、保障生物安全,進而保障國家安全。沒有“新生物”就很難補上生命安全的短板,生命比網速重要,所以必須補上生命安全的短板,“新生物”不能少。
王宏廣介紹,“6新主要包含新基建、新信息、新金融、新農業、新就業、新補貼等。“新生物”,特別是其中的健康產業,是當前經濟發展的短板,更是保障國家安全的短板。因此,疫情之后,我們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補上生命安全的短板,構建防御重大、特大疫情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國家安全。”
“20年前我們提出了生物經濟的概念。生物經濟是以現代生物技術與生物資源為基礎,以生物產品與服務的研發、生產、流通、消費、貿易為基礎的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數字經濟之后的第四個經濟形態,也稱第四次產業浪潮。生物經濟不僅能夠改變自然世界,而且能夠改造人類自身。因此,生物經濟的作用遠遠大于前幾次產業革命。2005年,美國著名的智庫蘭德公司提出了與我們同樣的觀點,‘信息技術將讓位生物技術,生物技術將引領新的科技革命’,這個觀點才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重視。”王宏廣舉例,美國近30年來聯邦政府科研經費的一半用在生物和醫學方面,歐盟等30多個國家或地區也都出臺了關于生物經濟的戰略規劃與行動方案。
“而這次新冠疫情將會引發科技格局的重大變化,世界各國都會知道,保障生命科學(生物技術)領先,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疫后生物技術的競爭,就像二戰之后的核技術競爭,將會成為整個科學技術競爭的焦點。”對我國而言,為何必須發展生物經濟,發展生物技術?王宏廣解釋,生物經濟與我國的6個安全問題息息相關。
“新生物”和六大國家安全問題息息相關
首先,只有生物技術能夠保障生命安全。“面對病毒,我們還沒有疫苗,還沒有相應的特效藥,而這些是防控疫情最徹底的方法,要靠生物技術,具體就是使人體產生抗體或普遍使用疫苗,特別是研制針對不同的傳染病的廣譜性藥物和疫苗,才能保障生命安全,這必將是世界各國,特別是技術發達國家科技競爭的焦點。誰率先擁有廣譜性藥物或疫苗,誰就掌握了未來生命安全的主動權。這已經不是一個普通的物品,而是新時代的國之重器,像當年的原子彈一樣,沒有就會讓人欺負,這就是為什么必須要發展新生物。”
其次,只有生物技術才能保障糧食安全。王宏廣解釋,“我國有耕地有限,保障糧食安全問題,不能依靠增加耕地面積,只能依靠提高單位耕地面積的產量,只能依靠科技、依靠生物技術。我們14億人,吃掉28億畝耕地生產的各種食物。但是我們只有20億畝地,我們需要從外面進口糧食等食物。新冠疫情后,10多個 糧食出口國已經 宣布停止、限制糧食出口,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糧食供應鏈可能斷裂。我們每年大致缺乏9億畝土地生產的食物,靠什么東西來解決?只能靠生物技術加上適當進口來解決。”
第三,生物技術能夠促進能源安全。“我們現在每千人只有174輛車,美國是804輛車,是我們的4倍多,日本則是我們的3倍多。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70%。如何在危機時刻保障石油安全、能源安全?靠發展電動汽車、太陽能等新能源,而我國發展生物能源,有望再造7個綠色“大慶”,有力促進能源安全。”
第四 ,生物技術可能會帶來制造業的新革命。“什么叫制造業的新革命?可以想象,將來細胞就會變成一種新工廠。”例如抗生素、維生素的生產,抗體的生產通過生物發酵工程來實現,就是細胞工廠的產品,將來還會有更多的產品從細胞工廠中生產出來,有的產品比黃金還珍貴。
第五,只有生物技術才能保障生物安全。“為何新冠襲來,一些國家在國門那里擋不住病人、病毒?入關時你檢測不出來,自然擋不住。還有一些其它病毒、害蟲也檢測不到,外來生物入侵是國際禮儀社會普遍面臨的難題,而提高對病人、病毒、病蟲的檢測、預防能力,只能通過提高生物檢測、識別等能力來解決。如新冠病毒只有幾個納米大小,相當于頭發絲的百萬分之一。2019年我國入境人員達到6.7億人次,要準確檢測人體攜帶的各種病毒,比大海撈針還難,解決這一問題,必須依靠生物技術的重大突破。”
第六,軍事安全、國防安全中生物技術也會發揮重要作用。“小小新冠病毒使全球癱瘓,生物武器的破壞力大于核武器,核武器怎么能同時使200多個國家停擺了?病毒襲來,就算是航空母艦也失去戰斗力。生物武器在一戰、二戰沒有停止過,如果出現第三次世界大戰戰,誰也保證不了它不會被用到。防御新冠病毒是一次準生物戰,已經讓許多國家造成巨大損失,所以要特別防范恐怖分子搞的真的生物戰。”
生命安全的鑰匙要握在自己手中
防控傳染病,需要生命科技領域的國之重器。世界各國在此次防控疫情中面臨的挑戰不言而喻,美國是世界醫療資源一流、生物技術一流的國家,居然成為確診人數、死亡人數最多國家,說明生命安全的鑰匙還沒有掌握在人類自己手中,防控重大、特大疫情,人類要做的事情還很多、要走的路還很長。王宏廣表示,當前最急迫的挑戰,就是要把這個疫情完全控制住,面臨的6個難題。一是預報難,重大疫情會不會再來?從哪里來?何時來?二是預防難,除了隔離、戴口罩還有什么預防辦法?三是檢測難,不發燒的帶毒者、無癥狀感染者如何發現?不是新冠病毒引發的發燒病人如何區別?檢測如何又快又準?四是治療難,沒有特效藥物、沒有治療性疫苗,如何治療?五是康復難,病人出院后又發現帶毒;六是研發難,病毒不斷變異,藥物、疫苗研發難度大。如何解決這6難,沒有生物技術的突破,非常困難,需要生命安全領域的國之重器。”
防治重大疾病、慢性病,也需要生命科技重大突破。從目前國內健康形勢來看,“我們大致14億人,7億人完全是健康的,還有4億人是亞健康,另外的3億人中間有8000萬是殘障人,還有2億人在醫院住院或者是在家休息、吃藥。”王宏廣補充,要提高民族的素質,我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無論疫情前后,醫療是生命安全的短板,健康產業是經濟發展的短板,需要盡快補上。
疫情之后,經濟發展中機會最大的就是健康產業。王宏廣介紹說,首先,國家高度重視健康產業,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已經充分體現了這點;其次,老百姓的健康需求大幅度增加,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疫情來了,有錢沒有用,有抗體才有用;第三,技術的進步很快,各個企業投資、技術引進都很快,汽車廠都能生產呼吸機了,這在以前是做不到的;最后,國際競爭的加劇,這種壓力迫使我們必須緊緊追上去。
疫后健康產業規模有望達到20萬億元!
我們對全國第一、二、三產業潛力進行長期跟蹤研究,2012年研究發現,市場潛力最大產業的是健康產業,到2020年健康產業總規模應該是8萬億元,現在看來我們預測是準確的。后來《健康中國2030》中明確提到2030年再翻一番,達到16萬億元。王宏廣表示,疫情之后,這16萬億元可能擋不住,應該會再漲1/4左右,應該在20萬億元,增長原因主要有兩個。
“2030年健康產業規模可能達到20萬億元,一是疾病防治、藥物、醫療器械、健康管理、保健用品與食品、健康保險業都將迎來一次新的發展機遇;二是是醫療建筑業將得到大幅度發展,而這部分產值以前沒有計算在8萬億元、16萬億元以內。疫后要把修建防御傳染病的建筑設施作為發展重點之一,如傳染病的醫院、醫住兩用賓館、醫學兩用校舍、醫療船、移動醫療車、負壓床、社區醫文體多用設施等等,將迎來一次大發展的機遇。因為從全世界來看,平均三年左右,人類就會發現一個以前不認識的病原菌,160多萬種的病原菌不斷在變異,人類與病源物做斗爭上一個長期的任務,我們要有宏大的防疫建筑體系,沉著應對重大、特大疫情,不能總是疫情出現后再修建火神山、方艙醫院”。
健康產業該怎么干?“我們應該瞄準中央國務院定的到203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 79歲,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16萬億的目標,做好這5件事。”
20萬億能干什么?有五件事必須做好!
第一件事,要細化國家生命安全的路線圖。“如何保障國民生命安全?傳染病如何防?心腦血管病、癌癥怎么對付?生命比網速重要,要保證生命安全,就一定要有詳細的生命安全路線圖。”
第二件事,要培育頂尖人才。健康產業發展急需技術,而技術突破急需人才,特別是頂尖人才。“以美國的新冠病毒診斷試劑為例,剛開始檢測時間是兩天,后來變成一天,再后來變成4小時、1小時、15分鐘……一周時間升級了6次,我們有創新能力現在還做不到,說到底還是技術底子、人才底子不夠。”
第三件事,要有國際一流研發平臺。“從某種角度來看,我們現在的科研儀器設備,最好的是世界三流的。怎么理解?世界上一流的研發儀器設備是科學家自己設計、專門制造的,是世界上獨一無二,市場上沒有銷售。二流科研儀器設備,科學家自己文章發完了,才會把儀器交給工廠去生產,賣給別人。而《瓦森納協議》中,美國等國家嚴格限制高技術、先進科研儀器設備向我國出口,可見,我們能到實驗儀器設備就只能是世界三流儀器了。我們不可能用三流儀器做出一流成果,必須在科學方法、科學儀器方面率先取得突破,這一點長期被忽視。”
第四件事情,必須要有一流的大型專科醫院,讓我們的高收入群體看病不要往國外跑。國內看病不僅方便,又能防止財富的流失。同時,也要吸引海外患者到中國來看病。只能看到,發達國家市場上有中國制造的藥品、中國醫院有大批國外患者,才能說我國的健康產業發達了,未來的經濟增長點培養出來了。
第五件事情,必須要打造千億元甚至萬億元的醫藥企業。“我們要把醫療企業從6000多家的制藥企業逐漸的合并同類項,把小數點向前移動一位,使制藥企業在600家左右,真正做大、做強、做精,才能有國際競爭力。國外大型制藥企業每年研發經費高達100億美元,而我國研發支出最高的企業不足10億美元,大多數制藥企業的銷售額還不到100億美元。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缺少華為這樣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我國生物技術其與產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實際上大于信息技術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生物技術引領的新科技革命可能再次與我國無緣,這一問題希望引起足夠的重視。”
健康產業是世界上潛力最大的一個新興產業,而這個潛力主要在擁有14億人口、人均收入達10000美元的中國。疫情之后,健康產業必將迎來一個黃金時代。當然黃金時代的到來,至少需要兩個方面的前提,一是健康科技創新必須取得重大突破,否則巨大的潛在市場將被海外企業占領;二是藥品管理需要創新。政策不宜多變、審批不能太慢、降價不宜過多,對健康產業的重要性、生物經濟的重要性不宜視而不見。健康產業作為朝陽產業不會自己到來,而是需要社會各界的重視與支持,需要政府、企業、個人、科學家共同培育。人類最共同、最基本的需求是“沒病、有錢”,而同時能夠實現這兩個目標的只有健康產業。因此,抓住健康產業,就是握住了生命安全的鑰匙,掌握了生物安全的主動權。一旦疫情暴發,有錢沒用、有勢沒用,自身的抗體最管用,藥物的幫助也有用。”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
上一篇: 保健食品是解決國人亞健康的重要綠色方案
下一篇: 無限極加速數字化升級 助力大眾調養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