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2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永富表示,經過7年多的精準扶貧,現有貧困人口551萬人貧困縣52個。那具體是哪52個貧困縣呢?
一、現有貧困人口551萬人貧困縣52個是什么情況?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定于2020年3月12日(星期四)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請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永富介紹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這次會議也是對全黨、全社會發出的脫貧攻堅總攻動員令,吹響了脫貧攻堅的總攻沖鋒號,是做好脫貧攻堅收官工作的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體現了黨中央統籌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安排部署,體現了黨中央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兩手抓、兩手硬的部署,既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作為人民領袖的為民情懷和責任擔當,也彰顯了我們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和脫貧攻堅戰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
這次會議以后,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進行了工作的安排部署,國務院扶貧辦會同有關方面細化落實舉措,逐項拿出工作清單。各地區和中央國家機關各有關部門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現在都在抓貫徹落實?梢哉f,形成了一個比學趕超、狠抓落實的新局面和新熱潮。我們堅信,有習近平總書記的舉旗定向、親歷親為,有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一定能夠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借這個機會,我也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脫貧攻堅的進展和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大家都知道,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2015年明確提出了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就是到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經過了七年多的精準扶貧,特別是四年多的脫貧攻堅戰,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去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縣從832個減少到今年的52個,可以說接近完成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貧困群眾的收入大幅增長,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加快,中國減貧治理能力顯著提升,取得一系列的成績。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中央的部署,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求,一是要積極應對好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把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降到最低,絕不能因為疫情影響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實現。重點做好貧困勞動力的外出打工;開展消費扶貧行動,做好農產品(6.260, -0.20, -3.10%)特別是扶貧產品的銷售;做好扶貧項目的開工復工,力爭在上半年完工。二是要完成剩余的脫貧任務。對沒有摘帽的52個縣和2707個貧困村中任務比較重的1113個貧困村實施掛牌督戰,確保按期脫貧摘帽。三是要鞏固脫貧成果。已經脫貧的9300多萬貧困人口,有一部分是不穩固的,是比較脆弱的,我們要防止他返貧。
另外,有一些邊緣戶,接近貧困戶水平,要防止他掉入貧困。要抓好這方面的工作,重點是對已經脫貧的要繼續做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和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的后續幫扶工作。同時,對容易返貧和可能致貧的,建立貧困監測和幫扶機制,把事前的預防和事中的幫扶做起來,防止返貧和產生新的貧困。
二、具體是哪52個貧困縣?
具體是哪52個貧困縣還不知道,如果有發布通知會及時為大家更新。
貧困縣摘帽標準是什么?
根據《關于規范貧困縣脫貧摘帽退出的通知》文件規定,貧困縣脫貧摘帽退出標準有關要求如下:
1、國家評估檢查標準。貧困縣脫貧摘帽按國家標準,采取進村入戶的方式評估以下指標:
一是貧困發生率。摘帽當年建檔立卡信息系統貧困發生率高于3%的,不得退出。
二是脫貧人口錯退率。脫貧人口錯退率高于2%的,不得退出。脫貧人口錯退率=抽樣錯退人口數/抽樣脫貧人口數×100%。
錯退人口,指收入沒有穩定超過國家扶貧標準,沒有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建檔立卡脫貧人口。
三是貧困人口漏評率。漏評率超過2%的,不得退出。貧困人口漏評率=調查核實的漏評人口數/抽查村未建檔立卡的農村人口數×100%。漏評人口,指符合國家識別標準但未納入建檔立卡的農村人口。
四是群眾認可度。群眾認可度低于90%的,不得退出。群眾認可度=調查戶中認可戶數/調查總戶數×100%。群眾認可,指調查戶對脫貧攻堅政策、幫扶措施及成效、脫貧退出、干部幫扶的認可。
2、需注意的幾個方面。需脫貧摘帽退出的縣除對國家檢查評估的標準進行對照外,還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脫貧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當年貧困線。達到“兩不愁三保障”要求,即:是吃穿不愁,有安全住房、安全飲水,義務教育階段不因經濟條件輟學,享受我省規定的“四重醫療”保障。
二是村組條件。需統籌考慮村內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學校、衛生室等公共服務,穩定支撐脫貧能力建設的特色產業和勞動技能就業,村集體經濟發展等情況。
三是縣域相關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投稿:請發郵箱 ruomao#hotmail.com (#換成@)
刪稿:本站內容部分為會員轉載,如需要刪除請發至編輯郵箱處理!
建議:本站是養生門戶網,分享的產品大多是食品為主,不能代替藥物。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不保證每個人食用后有同樣的效果。分享的案例均轉自互聯網,如您有大病,建議您去看醫生!我們理念是當下就要養生!